媒體稱2016年中國GDP將趕超美國 專家稱沒有問題

時間:2012-07-23 13:11   來源:中國廣播網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美國《商業週刊》發表文章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4年之後,美國將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到2016年,中國的經濟總産量將讓美國黯然失色。美國GDP獨佔鰲頭時代將結束。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美國在GDP總量上還有可觀的優勢。

  2011年,美國GDP超過15萬億美元,是中國(7萬億美元)的兩倍還多。那麼,這樣的説法是否有依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徐洪才進行了解析。

  徐洪才:我認為依據還是有的,因為我們搞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每年的GDP增長大概有百分之九點幾,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之內,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快速成長的勢頭依然存在。不過時間不一定在2016年,我覺得可能在2020年左右,總體上看,我們超過美國是沒有問題的。

  主持人: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當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時,普通中國老百姓還是比普通美國人窮得多。如果按目前人口增長率持續的話,到2016年中國老百姓的每人平均收入剛剛超過1.3萬美元。而美國到那時的每人平均收入預計將為5.72萬美元,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怎麼能看待這種現象?

  徐洪才:因為我們有13億人口,每人平均GDP仍然比較低,跟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每人平均資源佔有量也比較低。因此,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資源還要依賴進口,特別是我們財富存量家底不及美國厚。還有就是在GDP的構成當中,美國是消費驅動型經濟,我們是投資驅動型經濟,未來我們投資的比例要下降,消費的比重要增加。

  但是目前看來,我們消費佔的比重過低,因此老百姓得到的實惠也不及美國。所以即使中國GDP總的規模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是與美國相比,綜合國力,包括科技創新,硬實力、軟實力等很多方面,跟美國還是有相當的差距。

  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發展對美國來説,是一個機遇,不是一個威脅。中國13億人口市場空間很大,而且目前經濟發展仍然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當中,消費結構、投資結構、需求結構需要升級,如果把美國的高科技和資本,以及創新能力和中國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相結合,那麼就可能實現雙贏。對美國來説,也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提供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國也借助美國的技術支援和資本支援,可以實現快速可持續的發展。

編輯:米廣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