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6條細則陸續出臺 民間資本的春天到了嗎?

時間:2012-05-25 15:13   來源:華西都市報

  5月22日,發改委透露新36條實施細則將陸續出臺,民間資本有望迎來政策“暖春”。

  本期嘉賓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黃偉建 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董事長

  呂志剛 資本之鷹(香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精彩觀點

  政策制定應該從細小方面入手,實施意見過於寬泛就缺乏可操作性。為什麼民間資本覺得有一堵“玻璃門”?因為現在很多民間資本想要進入時,卻找不到監管方,即使找到監管方也找不到可操作的方案。——魯政委

  有人覺得,有一些領域民間資本實力太薄弱,抗風險能力弱,但十個人,二十個人的力量集合起來,不就可以承受了嗎?現在要解決的是民間資本投資渠道的問題,而不是擔心哪些領域不適合民間資本。——黃偉建

  中國民間資本的特點是小額分散化,因此不適合進入鐵路交通這些大型項目,而國有資本更集中,依靠的是公共效率,他們來做更好一些。 ——呂志剛

  2010年5月,《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印發實施。2012年5月22日,國家發改委有關方面負責人透露,繼鐵道部、衛生部之後,“新36條”的實施細則將密集出臺,5、6月份將陸續制定出臺一批實施細則。

  鼓勵民資發展的細則密集出臺,將對經濟産生何種效應?業內人士又如何看待這些細則?本期“財富觀”,華西都市報記者邀請到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溫州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董事長黃偉建以及資本之鷹(香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呂志剛,共同探討民間資本所面臨的“玻璃門”現象。

  Q1

  民間資本更關心“怎麼做”

  華西都市報:這樣的細則密集出臺,能否破解民間資本所面臨的“玻璃門”、“彈簧門”?

  魯政委:最近幾年關於民間投資政策,説得很多,但真正落到實處的不是很多。我們甚至看到,無論是哪個部門出臺的意見都缺乏新意。實際上,民間資本不關心“怎麼説”,更關心“怎麼做”。

  政策制定應該從細小方面入手,實施意見過於寬泛就缺乏可操作性。為什麼民間資本覺得有一堵“玻璃門”或者“彈簧門”呢?因為,現在很多民間資本想要進入的時候,卻找不到監管方,即使找到監管方也找不到可操作的方案。

  因此將政策細化到某一個項目,比如出臺政策允許民間資本能夠進入鐵路領域,應該細化到哪些鐵路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民間資本進入最多的比例是多少,應該找哪些部門。

  黃偉建:“新36條”頒布已經有兩年多,到現在才陸續出臺細則,細則出臺得太慢了。如今民間資本多,投資難,而中小企業多,融資難,這“兩多兩難”要解決,需要有更多的投資渠道,引導民間資本到實體經濟中去。

  有很多民間資本,尋找不到好的投資産業,有很多民營企業,很多好的領域,根本進不去。説是什麼“玻璃門”、“彈簧門”,但實際上我們覺得是一堵墻,門至少可以繞進去,墻根本就進不去。

  出臺了細則後,關鍵在於怎樣落到實處,如何真正讓民間資本能進入到更多開放的領域。

  呂志剛:有待觀察,因為目前細則還不明確,而且現在經濟不景氣,推出時間也不太好。事實上我認為最好的調控就是按經濟規律辦事,讓民間資本充分市場化。

  Q2

  減少行政審批很迫切

  華西都市報:如何真正破除民間資本的“玻璃門”,讓民營經濟迎來春天?

  魯政委:在沒有找到解決民間資本問題更為合適的“藥方”時,最迫切要做到的是減少行政審批。民間資本投資為什麼需要行政審批?法律已經規定了哪些行為是違法的,只要不違背現有法律就不需要過多監管;但民間資本不像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投資,政府有義務進行監督,但民間資本即使虧損也是自己承擔。

  而某些行業産能過剩需要調節的説法也比較偏頗。市場有比較完善的調節機制,如果民間資本希望進入,從一個側面説明這個行業是有利可圖的。政府可以從環保等方面提出要

  求,但該不該進入,進入後能否賺錢,不用行政部門過多考慮。

  黃偉建:就像我上個問題的回答,中央的政策是很好的,但如何落地,地方如何跟進?

  在溫州,大量資本沒法投資,如果繼續去做企業和服裝不可能,很多人都希望能進入金融領域,但小額貸款公司根本做不大,其他的金融領域又沒有開放。因此,要真正破除“玻璃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我認為關鍵還是所有的細則能落到實處。

  呂志剛:按經濟規律辦事,就不可能永遠是春天,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經濟領域同樣如此。目前我的建議是稍安勿躁,靜待經濟大環境轉好,伺機而動。

  Q3

  民間資本不是“敵人”

  華西都市報:有人認為,有一些領域並不適合民間資本進入,您的觀點呢?

  魯政委:民間資本並不是“敵人”,為什麼不適合民間資本進入?即使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否定民間資本也是有失公允的。行政審批程式,其實不需要判斷民間資本不適合進入哪些領域。

  黃偉建:我覺得中國的民營企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不少民間資本、民營企業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能力,只需要有政府的引導,他們自己就可以去靈活投資,這有什麼不好的呢?

  有人覺得,有一些領域民間資本實力太薄弱,抗風險能力弱,但十個人,二十個人的力量集合起來,不就可以承受了嗎?現在民間投資基本無門,要解決的是投資渠道的問題,而不是擔心哪些領域不適合民間資本進入。

  呂志剛:我個人認為中國民間資本的特點是小額分散化,因此不適合進入鐵路交通這些大型項目,而國有資本更集中,依靠的是公共效率,他們來做更好一些。(記者 李臣 陳黎 羅提)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