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王建鉚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王建鉚: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速增長不可持續
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佔人均GDP約40%。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王建鉚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慢于人均GDP的增長,這絕對是不可持續的。
應進一步減免中小企業稅收
新京報:為什麼北京和上海的人均GDP會率先達到“富裕國家水平”?
王建鉚:這其中有歷史因素。上述地區原先就有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基礎,比如上海以前是老工業基地,此外還有長江出海口的地理位置優勢,隨著產業不斷升級,人均GDP就自然上去了。當然還有政治因素,比如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中央政府機關和很多公司總部、名牌大學都設在北京,所以人均GDP領先于其他地區是很自然的。
此外,也有“水漲船高”的因素。2010年,中國經濟整體上已經進入“上中等收入經濟體”的行列,去年中國經濟整體實際增長比較快,通脹水平比較高,人民幣升值也比較快。此外,12276美元的高收入經濟體“及格線”是世界銀行2010年的標準,2011年的標準還沒有出臺,可能會在2010年的基礎上再向上調整約100美元。但即使如此,北京和上海的人均GDP還是肯定在2011年進入了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
新京報:中小企業的稅收體係是否還有改革空間?
王建鉚:小企業創造就業能力最強,佔用各種資源卻最少,因而它們是最有效率的企業。國家應該進一步減免它們的稅收,同時要求這些小企業為員工繳納社保,實現社保全覆蓋。這樣全社會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幸福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國正接近“劉易斯拐點”
新京報:我國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是否同步?
王建鉚:從長期來看,應該大體上同步。但中國的實際情況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多年來一直慢于人均GDP的增長。這絕對是不可持續的。這和我們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有關,因為以前的五年計劃中都明確設定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速慢于人均GDP的增速。“十二五”規劃中第一次提出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這一快于人均GDP增長的目標,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並不容易。
新京報:你認為何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才會快于人均GDP的增長?
王建鉚:中國正在接近“劉易斯拐點”,今後必然要出現一段時間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快于人均GDP的增長,只有這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的比率才能提高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同時,中國還需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這就要求高效率的投資和高效率的政府。
如果投資效率低,固定資產對GDP的比例會提高,固定資產折舊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會相應提高,營業盈余中投資的比重也會提高,這樣就不可能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如果政府效率低,生產稅凈額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比重會提高,營業盈余中政府稅收的比重也會提高,這樣也就不可能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韓國的經驗表明,如果在“劉易斯拐點”前後一段時間進行大量低效率投資的話,人均GDP的增長明顯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會引爆“粗放發展危機”,導致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值甚至絕對值的下降。因此,轉變發展方式是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快于人均GDP增長的先決條件。(記者 沈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