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周期施壓中國經濟 2012須推四大變革
時間:2012-02-22 15:13 來源:證券日報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編者按:由于2011年連續四個季度出現增幅回落,引起人們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擔憂。外有出口市場萎縮、外資回流美元區等因素,內有地方債務清償、房地產市場調控、銀行資產下滑等因素,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壓力不小;而節能減排、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改革轉型任務又不能拖延。如何實現穩物價、穩增長的目標,又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成為2012年的重大挑戰。 </p>
<p> 中國經濟增速在2011年連續4個季度放緩,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不斷加劇,中國“經濟崩潰論”、“泡沫論”亦有抬頭。那麼,2012年中國經濟能否保持平穩較快的增長?動力在哪里? </p>
<p>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張平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減速預期已經形成,預計全年增長會保持在8%——9%左右。不過他特別指出,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伴隨著自主改革、主動減速所帶來的結構優化和效率提高,中國經濟仍將實現平穩較快增長,投資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p>
<p> <strong>消費平穩出口受限 </strong></p>
<p> <strong>投資將是增長主動力 </strong></p>
<p> 證券日報: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出口、投資來看,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來自哪方面? </p>
<p> 張平: 從消費來看,中國居民消費潛力很大,但由于目前居民的消費受制于現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消費政策依賴于收入,而收入有一個長期的調整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大幅度提高消費的增速也不太現實。目前,政府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這也是增加消費、擴大內需的一種手段,消費今年仍將保持平穩增長。 </p>
<p> 長期支持我國高增長的出口今年的回落將更加明顯。從目前來看貿易順差還會繼續縮窄,且幅度還會進一步擴大,因此,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顯然已不符合現實。 </p>
<p> 投資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十二五規劃也明確,要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目前中國的儲蓄水平很高,也有投資需求,關鍵問題是錢能不能轉化為有效地資本投入。 </p>
<p> 在巨大的國際金融動蕩中,中國能例外地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投資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但隨著2011年中國城市人口比重超過50%,城市化進程增速開始減緩,特別是近十年來土地城市化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口城市化速度,未來向土地投資仍有潛力,但增速下滑。 </p>
<p> 今年,地方融資平臺、鐵路和國企的高債務率都不得不面臨去杠桿化壓力,這會大幅縮減地方政府和國企的投資能力。許多城市對汽車和住房的雙重“限購”也抑制了居民的個人投資。雖然電力、水利、機場、道路和通信等大批在建、續建工程仍將保證,2011年約800萬套未完工、2012年還將新增700萬套的保障房建設,這對投資下滑也有一定緩衝作用,但政策主動調整所帶來的投資乏力仍是2012年經濟的主要壓力所在。 </p>
<p> <strong>我國服務業的最大問題 </strong></p>
<p> <strong>是行政管制和壟斷 </strong></p>
<p> 證券日報:業界有觀點認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引擎是服務業和制造業,您如何評價? </p>
<p> 張平:經濟越發達,現代服務業比重就會越高,這是符合消費需求和產業部門勞動效率變化規律的。不應把實體經濟狹義地理解為制造業,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也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服務業的最大問題是行政管制和壟斷,這阻礙現代服務業發展。只有放松管制、消除壟斷,才能提升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p>
<p> 目前,我國人均GDP水平已經進入中高收入階段,消費升級已經提出了提升消費品質和加大服務消費供給的強烈要求,當前看病難、上學難、行車難等現象正是服務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的信號。滿足服務消費需求主要應依靠發展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交通、電信及信息服務、文化產業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如供水、供電、排污等服務,這些服務部門是產業需求的新方向。然而,這些部門還存在壟斷或行政管制,大量社會資源難以進入。 </p>
<p> <strong>多重周期施壓中國經濟 </strong></p>
<p> <strong>2012須推四大變革 </strong></p>
<p> <strong>改變傳統低效服務業 </strong></p>
<p> <strong>比重過大的弊端 </strong></p>
<p> 證券日報:您認為該做些什麼改變? </p>
<p> 張平:另一個問題是,服務業中傳統低效的服務業佔很大比重,如餐飲等。這些部門對于短期解決就業問題固然有意義,但由于勞動生產率低下,很容易受到房租變化和經濟波動的打擊,且難以規模化發展。只有提升現代服務業的比重,滿足消費升級和服務業全球化競爭要求,才能為我國產業升級提供動力和空間。 </p>
<p> 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和勞動生產率提升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環節。我國制造業規模已經很大,正逐步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需要注意的是,技術創新需要更多體制激勵、市場激勵,而不是政府直接幹預。政府發揮作用的領域在于完善制度和加強監管。因此,在技術創新上政府應加強激勵性制度設計,建立更為嚴格的管制標準,推動企業技術設備升級,淘汰落後產能,再通過減稅、上市等市場方式激勵“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 </p>
<p> 世界上成功的制造業中心如德國和新加坡,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堅決壓低房地產價格,保持制造業人力成本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增長,強化人力資本優勢和創新優勢。而很多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的國家,大量產業已經轉移出去。我國要保持制造業大國地位,進而成為制造業強國,就必須抑制房地產泡沫。 </p>
<p> <strong>以穩定金融為主調 </strong></p>
<p> <strong>應對多重周期的重疊震蕩 </strong></p>
<p> 證券日報:您對經濟周期的研究很深刻,請談一談中國經濟面臨哪些周期性的風險?我們該如何應對? </p>
<p> 張平: 短期來看,國際周期中的歐債危機和中國周期中地方融資平臺等高負債將在2012年體現為短期的現金流衝擊,特別是歐債中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在2012年2—4月集中兌付期,國際債務危機壓力重重。國內2012年平臺債務也是集中兌付期,也會遇到現金流衝擊的風險,金融市場的恐慌也直接會導致風險加大。 </p>
<p> 我國經濟的總杠桿率已經很高,金融風險不斷上升。一方面,以社會融資總量來衡量,到2011年中,國內信貸存量相當于GDP的173%,這比很多同等收入水平發展中國家的比重都要高。另一方面,地方融資平臺和央企等由于金融可獲得性強,均自覺不自覺地提高了其金融杠桿率。由于這些機構投資的期限較長,短期收益率較低,必然導致現金流風險較大,負債風險凸顯。 </p>
<p> 長周期來看,全球經濟再平衡和中國潛在增長率下降也成為長期趨勢。全球經濟再平衡是一個長期過程,特別是全球分工體係的重新建立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未來6∼8年依然是一個充滿了“再調整”的摩擦期。 </p>
<p> 從中國當前的政策目標看, “十二五”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下調到7%,已經有了減速的考慮。2012年中國經濟可能遇到多重周期的重疊震蕩,特別是短和長周期,國際和國內金融市場周期和政策周期的多重重疊,必須要以穩定金融為主調,積極調整結構應對長期發展。 </p>
<p>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2012年須謹慎應對國內外經濟波動,積極進行結構性變革,以把握全球發展新機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一是實行結構性減稅,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推進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增值稅;二是放松管制,讓社會資源加快進入現代服務業,增強服務業的競爭力。三是加快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四是防范金融風險,將抑制房地產泡沫作為長期的戰略選擇,完善金融制度,使金融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p>
編輯: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