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貨幣政策將更多運用價格型調控

時間:2011-03-25 10:27   來源:中證網

  國際收支順差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趨於平衡應是大趨勢——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24日在央行網站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市場自身和國家政策調整,國際收支趨於平衡應該是大的趨勢。在此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將不斷完善,利率、匯率等改革將繼續推進,中國貨幣政策也將更有條件逐步增強以利率為核心的價格型工具的作用,從偏重數量型調控向更多運用價格型調控轉變。

  張曉慧認為,當前,中國貨幣政策仍面臨國際收支不平衡和流動性過剩問題,中央銀行仍需加強流動性管理,把好流動性總閘門。導致流動性過剩的國際收支順差既是全球化發展過程中跨國外包、供應鏈重組加速以及國內資源稟賦競爭優勢的反映,也與出口導向發展戰略,以及圍繞此戰略長期形成的財政體制、收入分配體制、貿易體制、價格體制、匯率體制等因素有關,從更深層次看,反映了消費率偏低、儲蓄率偏高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由於結構調整有一個過程,未來中國國際收支順差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她表示,目前,中國已實現“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的階段性改革目標,中央銀行實行二元化的利率調控模式,即一方面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上下限)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準,另一方面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及各類中央銀行利率引導市場利率。在利率傳導機制不暢情況下,存貸款基準利率管制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中央銀行調控利率能力。近幾年,中國人民銀行加強對利率工具運用,利率調整更加頻繁,利率調控方式更為靈活,調控機制日趨完善。

  目前,存款準備金工具對衝作用甚至超過公開市場操作。隨著對衝規模不斷擴大,公開市場操作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業銀行購買意願、流動性凍結深度等因素制約。存款準備金工具具有主動性較強的特點,收縮流動性比較及時、快捷,能夠長期、“深度”凍結流動性,更適合應對中長期和嚴重的流動性過剩局面。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可鎖定部分基礎貨幣並降低貨幣乘數,進而影響金融機構信貸擴張能力,對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有更大效力。(任曉)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