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要理念先行

時間:2011-03-23 16:14   來源:國際商報

  貿易商左手交右手做貿易的時代過去了。中國要從貿易大國跨入貿易強國,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變化,轉變觀念。

  現在生産成本在增加,為了生存,貿易商不能提價,只能要求自己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提供更好的産品,為客戶提供更增值的服務。3月10日,在北京工商大學舉行的兩會專題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利豐集團研究中心董事張家敏談了自己對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看法。

  張家敏談到,有105年曆史的利豐集團作為一家貿易公司還能夠生存是順應時代發展不斷變化的結果。以前的傳統貿易公司只是簡單為客戶全球採購,客戶要什麼就買什麼。現在貿易環境變了,客戶對貿易商的要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國際貿易要求貿易商從客戶的客戶即零售商的需求出發,給客戶找最好的原料、找好的設計師,生産的産品通過最好的方法運輸給客戶,保證運過去的東西不過時,零售商不用清貨。只有做到這些,零售商才願意付給貿易商更多的錢。所以,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是貿易商的必備素養。

  張家敏認為,歐美市場消費者消費信心已恢復到了金融危機前的80%~90%的水準。中國出口市場的規模能維持就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市場競爭會更激烈。貿易商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發展,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市場份額。

  “不要以為消費市場重心在亞洲、在中國,其實現在消費市場重心仍在歐洲、美國,歐美的消費水準比中國高6倍~7倍。”張家敏特別提醒中國的貿易企業,要想增加市場份額,要看清市場重點,併為重點市場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

  現在國外客戶已形成共識,中國已不是採購便宜貨的地方,而是採購高水準商品的地方。對於産業轉移問題,張家敏認為,越南、孟加拉生産規模小,現在孟加拉國的生産能力已飽和,增加新的生産能力需要時間。中國産業配套完善,公共設施好,因此,生産能力並不會很快就搬到中國以外的地區。産業轉移到中國中西部也一樣,需要一個過程。目前來看,中國中西部産業配套不完善,轉移到中西部會增加物流成本。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情況是,許多工廠老闆也不願搬遷工廠,因為,搬家的成本很高,搬到一個地方要重建網路,很多老闆不願意在自己60歲時再做30歲做的事。他們的下一代也不會願意做他們年輕時做的事情。産業轉移要慢慢來。現在珠三角的一些工廠像20年前的香港一樣,把簡單工序派給一些內陸工廠,微笑曲線兩端附加值高一些的環節留在珠三角。

  張家敏表示,現在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要求更多。比如一個品牌商,與其做配套産品的工廠倒閉,不能給員工發工資,消費者會覺得品牌商賺取了貿易鏈上更多的利潤,有責任幫助這個工廠。在這種情況下,品牌商為規避風險,會要求有實力的工廠做其供應商。這樣小企業做品牌商供應商的機會更小。由於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貿易商、品牌商、連鎖店更看重供應鏈每一環節的安全性。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