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要素紅利的衰減、勞動力、土地以及初級産品價格的上漲,許多低端製造的行業利潤率越來越薄,靠實業起家的眾多民營企業紛紛“逃離”實體經濟,“賣商品不如倒資本”、“不求百年基業但求資産增值”的論調流行于坊間,作為最早成為中國現代市場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搞實業的動力漸漸變小了。
經營成本高,中小企業普遍稅負較高。2005年,美國《福布斯》發表的年度“稅負痛苦指數”中,中國的宏觀稅收負擔指數以160位居全球第二。我們無法考證這些數字的全面性、合理性和真實性,但是,我國中小企業承擔著高稅收負擔是個不爭的事實,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從總體稅收負擔水準上看,居高不下,稅收佔銷售收入的負擔率為6.81%,高於全國各類企業6.65%的平均水準;稅收佔資産總額的負擔率為4.9%,高於全國1.91%的平均水準。過重的稅負不但增大了企業的負擔,而且降低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競爭能力。
導致民間資本無法進入某些行業也是部分資金逃離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環境不寬鬆,壟斷性行業國有資本“一家獨大”的問題依然嚴重,民營資本進入的壁壘障礙較多,“彈簧門”、“玻璃門”現象依然存在。
此外,我國的産業結構、市場需求結構、投資結構、勞動力結構等還存在著既往傳統經濟模式的烙印,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創業孵化體系、風險投資制度、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分配與激勵制度以及中小企業支援體系等一整套的制度結構尚不成熟。
在眼下比較困難的時期,中小企業迫切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扶持。從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看,日本和歐盟都在企業孵化器、融資等方面紛紛制定政策支援中小企業發展。
美國有中小企業2500多萬家,佔公司總數的99%,吸收了53%的就業人口。一直以來美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設立扶持中小企業的官方機構,包括隸屬國會的中小企業委員會、隸屬白宮的總統中小企業會議,以及隸屬聯邦政府的中小企業管理局。除此之外,建立了以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為主導的支撐體系。美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是由美國中小企業局、美國進出口銀行、納斯達克等合作構成。美國中小企業局與全美7000多家商業銀行合作,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包括資訊諮詢、技術合作、管理培訓、信貸服務以及為中小企業的創立與發展提供的一站式服務。
金融危機對美國中小企業衝擊最大,美國不僅大規模實施了減稅計劃,也準備實施“啟動美國夥伴關係”計劃,目的是將私營部門、公共部門、非營利部門的合作夥伴凝聚在一起,幫助美國中小企業實現創業和創新的目標。
支援中小企業發展是從“國富”走向“民富”的關鍵路徑,更是打造中國經濟活力,培育新的競爭力的關鍵。內需戰略的有效推進、第三産業的蓬勃發展、創新型國家的建立、企業的大規模海外投資等等,這些都需要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充當主體。
對於中國而言,如何把中小企業引回實體經濟領域,提高它們的競爭力;如何有重點的扶持和鼓勵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産品研發,使資金和盈利迅速轉化為投資和經營;如何通過財政與外匯儲備的支援,讓中小企業迅速成長起來,讓更多的中小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應該是我國下一步政策設計的新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