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勇: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機制建設

時間:2011-01-06 10:41   來源:光明日報

  “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201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透出2011年改革新動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各項改革的具體部署中,收入分配改革位列首位。會議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收入分配改革不僅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一,已經成為改革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當前,收入分配改革哪些關鍵領域亟待突破?記者採訪了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

  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必須清晰

  記者:近年來很多人感覺物價在漲而工資不漲,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大家對收入分配改革抱著很高的期盼,可改革的總體方案為何遲遲沒有出臺?

  楊宜勇: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最早醞釀于2004年,由國家發改委就業與收入分配司負責起草,在2007年至2009年間先後舉行了6次徵求意見討論會,2010年初形成了一個方案上報國務院,今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能否正式出臺,要看國務院統一部署了。

  儘管改革方案尚未出臺,但收入分配改革的工作一直在推進。近年來政府在“提低”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低保標準都有了很大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也在連續上漲。2010年底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同時擴大大中專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範圍、提高資助標準。

  “提低”是效果最好的,政府在這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收入分配結構失衡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勞動報酬比重的下降。從政府的角度,首先要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國際上最低工資普遍相當於平均工資的40%到50%,中國卻只有20%,差距還很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持續擴大,則有賴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自身的努力,要靠市場來調節。

  政府有義務創造一個公平的收入分配環境,但不能強制要求企業漲工資,否則有違《公司法》的精神。應該清楚的是,指望政府創造幸福是困難的,政府努力減少不幸是容易的。在收入分配改革領域,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必須清晰,改革才能有序推進。

  改革需多方參與共同努力

  記者:繼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後,“十二五”規劃建議又明確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看得出,政府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決心很大。在您看來,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的當務之急是什麼?

  楊宜勇: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涉及八大方面,基本包括了民眾關心的問題。比如,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建立健全職工工資的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準的雙重調控政策,以縮小行業收入差距;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城鄉居民增加轉移性收入;進一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

  現在的關鍵在於如何落實,而不能紙上談兵。收入分配改革不是一個文件、一個政策的出臺就能解決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立體的、多層次的機制。

  記者:如何理解這樣一個多方參與的機制建設?

  楊宜勇:比如,對於大家普遍關心的企業工資如何建立增長機制,目前來看最好的途徑就是建立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現在法律上的障礙是很小的,事實中的阻礙需要共同去克服。對於工人,要學會“用手投票”和“用腳投票”。用手投票,就是通過理性的方式去維護自己的權益,包括集體談判,包括選出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大代表。用腳投票,就是覺得報酬不滿意了可以去選擇別的工作,提高職業技能,或者創業,現在許多年輕的農民工就這麼做了。

  每個人都應是改革的主體,如果都等著政府或者企業來主動提高工資,想著等別人爭取後“搭便車”,那是不現實的。調整收入分配,政府要負起責任,企業、個人等各方面也要積極參與,儘自己的一份責任。比如最重要的收入分配結構問題,近兩年我國國民收入分配的大致情況是政府佔24%,企業佔17%,居民佔59%。要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就要降低另外兩部分。從政府的角度來説,就要向居民讓稅,尤其要從中央政府做起;從企業的角度,就要讓利。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