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應對通脹,加息仍是不二選擇

時間:2011-01-04 10:24   來源:環球時報

  繼調高銀行準備金率後,央行又將一年期存貸基準利率提高了0.25%。這在意料之中,卻也令筆者略感沮喪。筆者認為,這次加息有點晚了,晚了的代價是在通脹壓力下,加息還應繼續。

  整體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是良好的,目前的通脹跡象由貨幣流動性大等因素造成,不減少市場上的貨幣量,通脹壓力還會持續。貨幣量太多,流動性大,物價就會上升。20世紀20年代德國、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的奔騰式通脹與貨幣量數據,有力支援了貨幣量與物價水準之間的這一關係,而應對通脹的辦法是直接減少貨幣量。我國古代有個極好的例子:1225-1234年間,由於軍費開支巨大,南宋政府大量增發楮幣,導致紙幣大貶,物價飛漲。南宋政府的辦法是在1235年延遲發行一期紙幣;到了1242年,“楮價粗定”。筆者認為,我國今年靠提高銀行準備金率難以達到類似的直接減少貨幣量的效果,必須從提高利率想辦法,減少貨幣流動性。

  因此,可以預見,為應對通脹,加息措施還會繼續。通過經濟史可發現,當進入通脹週期後,加息措施往往會伴隨著通脹而不得不被持續推出。1950年至1995年間美國的名義利率、通脹率的數據顯示兩者之間有密切聯繫。尤其是1979-1982年間的數據顯現,名義利率持續上升到一個高點才可遏止高通脹持續。我國在1994-1995年間也曾有高通脹,這兩年通脹率分別為24.1%、17.1%,當時不得不整頓收緊貸款,並提高利率。1994年,一年期存貸基準利率甚至高達10.98%。

  此次加息後,各種存款名義利率減去通脹率所得到的實際利率依然是負的。在實際利率是負的情況下,通脹仍會造成廣大家庭儲蓄縮水。遺憾的是,在通脹壓力、緊縮預期之下,股市在中短期內恐難現大牛市,廣大普通家庭也很難由此達到資産保值的期望。讓貨幣短期內突入股市來應對通脹,對中國來説包含巨大風險,不僅可能進一步加劇通脹,且可能刺激房地産等投資市場中的惡性投機行為。因此,要幫助廣大家庭避免貨幣資産縮水,就有必要繼續提高存款名義利率,讓老百姓感到存錢仍然是划算的。這樣才能減少貨幣流通量,本質性地降低通脹壓力。

  必須認識到,在通脹壓力下,如果不加息,已獲得中長期大額貸款的大企業和銀行系統均能處於不敗之地,廣大普通家庭則處於最不利的位置。要防止廣大家庭貨幣資産縮水,抑制惡性投機,加息仍然不可避免。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