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iPhone利潤鏈中的“中美貿易失衡”

時間:2010-12-22 14: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期《華爾街日報》上刊登的亞洲開發銀行一項研究數據顯示:雖然美國蘋果公司手機iPhone是“中國製造”,但iPhone完全是由美國公司設計和擁有的,多數元件由其他國家生産,只是元件組裝在中國完成。因此,中國在一部iPhone的批發價格中,僅能獲得3.6%的價值(約6.50美元)。然而,出於計算貿易數據的目的,整部iPhone178.96美元的批發價,都被記在了中國的賬上,僅iPhone手機一種産品,就將去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憑空擴大了19億美元。

  筆者以為,僅一個小小的iPhone手機利潤鏈條就像一個“活標本”一樣,清晰地將美國一直以來鼓動人民幣升值的“中美之間存在鉅額貿易失衡”論調的本質,暴露得淋漓盡致。在中美貿易利益天平上真正失衡的,其實是貿易數據背後的利潤結構失衡,這同時也説明瞭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産業結構升級的迫切性。

  包括美國在華投資企業在內的外企,實際是中國出口數據背後的最大受益者,這是由中國“世界加工廠”的現實所決定的。早在數年前,美國的《經濟學家》雜誌就曾以美國蘋果公司暢銷全球的另外一個産品iPod播放器為例,分析過這種中美貿易中的“怪現象”:標有“中國製造”的美國蘋果公司的iPod播放器在發達國家市場的零售價是299美元,其中160美元為美國設計行銷和零售企業所得,中國的組裝廠僅賺取每台4美元加工費,美國在華投資企業也通過中國國內市場銷售和對美國市場的出口獲得利益。當然,簡單地認為中國經濟僅在每台iPod上獲得4美元加工費也是有失偏頗的,畢竟這些産品在中國加工生産的過程中還會為運輸、稅收等方面做出貢獻,但是這種貢獻的百分比也極其有限。

  出口原産地統計口徑已經過度放大了中國的出口,因為這種“中國出口”實際上絕大部分是外商在華投資企業製造的。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進出口額的55.2%由外資企業完成,其中55.9%的出口是外資企業實現的;而在2009年中國出口前200家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有153家,出口總額2507.4億美元,佔77.8%。貿易順差數據在中國賬上,但是利潤卻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賬上,已經成為國際貿易格局中一道獨有的“風景線”。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的一些政客近年來屢屢用這些所謂的“中美貿易失衡”數據來作為施壓人民幣升值的籌碼,並借此來為美國國內過度信貸消費以及地産金融泡沫破滅導致的經濟危機尋找“替罪羊”,這樣的舉動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得了便宜還賣乖。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