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擴大內需的根本在於增強創新力

時間:2010-12-22 11:08   來源:人民日報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近年來,內需不足問題制約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科學發展的步伐。“十二五”時期,把擴大內需戰略真正落到實處,對於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從而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現階段內需不足的成因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增長,我國經濟無論從GDP水準等總量指標上看,還是從城鎮化率、工業化率以及農業勞動力轉移率等結構指標上看,都已實現了從低收入階段向中等收入階段的轉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到中等收入階段後,一方面會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會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擾。

  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國從低收入階段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經濟增長率出現長期回落的現象。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原因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的成因有四個方面:一是制度創新滯後,導致嚴重的泡沫經濟。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其體制的市場化和法治化等滯後,同時政府直接控制較多資源且政府行為缺乏規範性,權錢交易的尋租行為較為嚴重,大量資源沒有按效率原則進行配置。脫離效率原則的資源配置,導致低效率基礎上的需求擴張。當這種需求擴張受到資源供給的強力約束進而泡沫破滅時,一方面大量生産要素在低效率的需求增長拉動下價格大幅上升,為持續發展設置了較高的成本門檻;另一方面在拉高的成本門檻下多數低效率企業無法生存而紛紛破産,從而使國民經濟出現長期的內需不足。二是技術創新力弱,導致效率低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取得競爭優勢。但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要素的稀缺性越來越強,其要素成本低廉的優勢相對減弱。如果技術創新力弱,不能實現由主要依靠成本低廉優勢向主要依靠效率提升優勢轉變,在市場競爭條件下就難以形成有效需求。三是經濟發展嚴重失衡,導致供需矛盾加劇。特別是收入分配失衡和地區發展失衡、城市化中的畸形發展及“貧民窟”現象等,不僅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而且深刻影響效率目標,因為嚴重的失衡和差距擴大最終會限制有效需求擴大。四是內需不足,導致對外需過度依賴。當世界經濟出現波動甚至發生嚴重危機時,外需擴張受阻,內需不足的矛盾便進一步尖銳化。

  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到中等收入階段後必須面對的挑戰,我國也不例外。應該看到,導致中等收入階段內需不足的一般原因,在我國現階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除此之外,我國內需不足的成因還有一些特殊性:一是大規模工業製造業産能過剩條件下過度依賴外需,因而國際經濟波動對我國經濟增長穩定性的影響程度大。內需不足與外需波動相互作用,對經濟增長的均衡性造成破壞。二是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嚴重失衡。經濟過於依賴投資需求增長拉動,消費需求增長滯後,使得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失衡特徵突出。三是國民收入分配失衡日益成為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不僅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速度過快導致全社會消費傾向降低,而且在政府、企業、居民三者收入增長中,作為消費者的居民收入增長連續多年相對落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佔比重持續下降。四是城鄉差距突出,尤其是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準嚴重落後於城市居民,對經濟增長難以形成強有力的支援。

  解決內需不足問題迫切要求增強制度和技術創新力

  導致內需不足的原因很多,但綜合地看,最根本的是制度和技術創新力弱。因此,解決內需不足問題應從增強制度和技術創新力入手。

  首先,從一般意義上看,內需不足的基本原因是增長的效率低。或者説,一國經濟主要不是依靠效率提高而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來拉動增長,主要不是依靠效率優勢競爭而是依靠成本優勢競爭,而且很大一部分資源不是根據競爭性效率原則來配置的。在低效基礎上的高速增長最終會産生經濟泡沫,從而形成嚴重的內需不足。這就是為什麼經歷過泡沫經濟衝擊的國家和地區往往會在相當長時期難以恢復正常增長的根本原因。以效率提升作為增長的主要動力,就必須增強制度和技術創新力。對我國而言,通過技術創新改善投入産出結構、提高要素效率非常重要,而通過制度創新也就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實現效率提升顯得更為迫切。

  其次,從我國情況看,內需不足表面上是總需求方面的矛盾,實際上問題在於總供給方面。而總供給方面的矛盾之所以發生,直接原因在於創新力不足。一方面,從內外需結構失衡看,之所以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受外需波動影響過大,重要原因是內需不足,迫使我們不得不更依賴世界市場。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新的投資機會,而缺乏新的投資機會關鍵在於新産品開發和新的戰略性投資領域開拓滯後,這種滯後首先緣于技術創新力弱,同時也緣于制度創新力弱。這是國民經濟供給方面的矛盾。另一方面,從內需本身的結構失衡看,之所以過於依賴投資需求增長,重要原因在於投資效率低,因而不得不依靠排斥消費的增長來不斷擴大投資,以投資增長的速度和規模來緩解投資本身效率低下的矛盾。投資效率問題本質上是供給方面的問題。要改變這種失衡,重要的在於從總供給方面提高投資效率。很顯然,效率的提高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第三,由發展方面的失衡所導致的內需不足,與其説緣于發展問題,不如説緣于制度性問題。比如,從我國城鄉發展的二元結構特徵看,不僅存在城鄉經濟發展水準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存在城鄉二元體制性差異。正是這種體制性差異,構成了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嚴重障礙,而且由其導致的城鄉生活方式不同成為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又比如,導致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的價值取向和分配製度。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制度條件下,增長的價值取向是向效率傾斜還是向公平目標傾斜、側重於激勵資本還是激勵勞動等方面的選擇,都影響收入分配。從國民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來説,政府、企業與居民間的收入分配結構,政府中的中央與地方的財稅結構,企業間的不同行業的收入結構,居民間的不同階層的收入結構等,都是一系列制度變遷的結果。這其中的失衡在影響公平目標的同時,也會通過影響有效需求進而影響增長目標。很顯然,克服這些失衡,根本在於制度創新。

  增強制度和技術創新力須從深化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兩方面著力

  增強制度和技術創新力,基礎和關鍵在於通過深化改革推動資源配置方式變化。通過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基礎性作用,使市場秩序日益完善,進而使經濟增長逐漸建立在主要依靠效率提高而不是要素投入規模擴大的基礎上,消除造成內需不足的基本原因。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其釋放出的制度和技術創新力就越強,經濟增長中要素效率尤其是稀缺的資本要素效率提高就越快。目前,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還很艱巨。特別是現階段,我國經濟市場化進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市場化的重點從商品市場逐漸轉向要素市場,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專利等的市場化;市場化的難點從擴大市場規模逐漸轉向提高市場品質,既包括完善內在的市場競爭機制——主要是主體秩序(産權制度)和交易秩序(價格制度),也包括培育外在的市場經濟環境——主要是法制秩序和道德秩序。伴隨經濟市場化深入推進,其釋放出來的制度和技術創新力必將持續增強,從而真正實現內需不斷擴大和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增強制度和技術創新力,需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方式的改善和宏觀調控本身的科學化,是增強制度和技術創新力的保障。當前,應處理好兩方面關係。一方面,在體制上處理好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關係,即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配置資源之間的制度安排。宏觀調控方式應與經濟市場化進程特別是要素市場化進程相適應,與市場競爭的有效性、公正性水準及市場秩序的完善程度相適應。政府宏觀經濟職能的轉變和調控行為的規範,應以經濟市場化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為基礎。另一方面,在方法上協調總需求管理和總供給管理。制度和技術創新力不強,內需不足,有著供給方面的深刻原因。我們實施直接影響生産者和勞動者的供給管理具有一定的體制優勢,因而將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統一起來,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影響總需求,其政策的需求效應在短期內可以明顯顯現,因而宏觀調控往往更關注需求效應,而貨幣、財政、匯率等政策的供給效應則易於被忽視。事實上,這些政策同樣會對總供給産生影響。比如,擴張性財政政策在刺激需求的同時可以産生降低成本的供給效應,緊縮性信貸政策在緊縮需求的同時可能取得促使企業提高生産效率的供給效應,等等。應當關注宏觀調控的供給效應,將其運用到增強制度和技術創新力進而擴大內需上來。此外,我國的體制特徵和後發優勢,使得我國能夠也應當從供給方面直接採取宏觀經濟政策,具體包括制定和實施産業政策、區域政策、技術創新政策、人力資本和環境保護政策等。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