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提升GDP品質不可能一蹴而就

時間:2010-09-02 10: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對於“中國二季度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該如何看待?GDP總排名的上升是否意味著我們發展模式已經轉變?我們該如何提升GDP品質?就此,本報專訪了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

  這一結果是早晚的事情

  問:請問您怎麼看“中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

  王建:這一發展結果並不出乎意外。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多,經濟總量本身也就大了。如果人口大國經濟發展快,成為一個經濟大國是早晚的事。從這個角度説,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將來超過美國也不是什麼難事,這是遲早的事。

  對“中國GDP躍升世界第二”,我們不必過於驚訝,既然中國現在已經邁入快速工業化的過程,取得這個成績一點都不奇怪。從歷史上看,一直到清代,中國的GDP都佔到世界的1/3,當時就是世界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只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經濟落後了。現在中國人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的經濟總量與我們的人口和資源規模更匹配了。

  喜憂參半的“世界第二”

  問:這個成績,您認為是“喜”還是“憂”?“喜”在哪?“憂”在哪?

  王建:我覺得喜憂參半吧。一般每人平均GDP 500—3000美元是工業化中一個最關鍵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以消耗大量的物質産品為主,能源、礦産資源消耗都是相當多的。在這個階段,人們開始進入到一個住宅和汽車的消費過程。每人平均GDP3000美元是工業化的一個門檻,是一個很難爬的坡。在這一時期我們要充實物質基礎、打好工業化基礎。到3000美元以上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注重消費服務,這是不消耗太多物質資源的。你看我們現在每人平均消費400多公斤鋼,發達國家完全工業化大概是每人平均消費700公斤到1噸鋼,我們的鋼現在已經有7億噸的産能,但是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我們還沒到最大産能的邊界,我們可能還要再繼續增長一些。從這點來説,我們相當於在爬坡的時候已經爬上了最陡峭的那一段,已經是進入到了工業化的中後期。

  我國從秦漢以來一直到清代早中期,都是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但那時候是農業社會,相對來講,農業社會增長當中的資源約束會小一些。現在,我們像西方一樣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源量非常大,比如説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礦等。我們一方面看到在工業化的道路上,中國將再一次成為世界上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是,資源約束對我國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因為我們現在的工業化還沒完成,我們的物質消費還要繼續增長,發展到現在也就是4億多人口消費城市産品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碰到了國際和國內能源、礦産資源的瓶頸。如果我們城市人口再增加到12億人的話,這個壓力恐怕更大。所以往今後看去,這個憂確實有,因為全球資源不夠我們用。

  中國有一個特殊情況,我們現在農村人口還很龐大,城市化明顯滯後於工業化。並且我們每人平均3000美元的GDP也是非常不均衡的。現在沿海城市每人平均GDP都達到了5000—10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每人平均GDP都在一萬美元以上,但是我國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還只有800多美元。所以中國現實是,富裕的東部沿海對應著貧窮落後的農村和內地,要在以後的發展當中使這樣的結構趨於平衡與合理。一般來説每人平均GDP3000美元對其他國家是完成工業化的標誌,但是在中國來説,我們還沒做到這點,因為還有大量的農村人口,他們還沒進入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生産生活過程中來。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