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到底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

時間:2010-07-26 09:22   來源:京華時報

  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是當前世界經濟歧義最大的問題。在美國經濟理論界的主流意見看來,通貨緊縮即將在明年降臨美國。不久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一句“經濟異常不確定”或面臨通貨緊縮,美股應聲大跌。而對中國來説,管理通脹預期則成央行貨幣政策的最關鍵點。

  在經濟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貿易品要素可在全球流動,其價格水準的差異性不會太大。那不同國家間經濟形勢及價格水準判斷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就當前美國經濟理論界的主流意見來看,之所以認為下半年價格趨勢不明朗,在於持續的産能過剩、在於過量的貨幣發行並沒有流入實體經濟及金融市場而是返回到銀行體系、在於房地産仍處於復蘇之中等。不過,在筆者看來,當前美國的物價水準之所以處於較低的水準上,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決定的。

  按照貨幣主義的觀點,通貨膨脹是種貨幣現象,貨幣發行過多會引起本國通貨膨脹。金融海嘯後,儘管美聯儲向市場注入大量的流動性,但是由於金融體系崩塌、市場信心要得到很快恢復並非易事,從而使得在金融危機之後各商業銀行不願向企業及家庭發放貸款,金融危機後M2增長始終處於停滯狀況。還有,美國CPI指數是以居住類為主導(居住類權重佔CPI的權重為42.7%),如果房價水準低,CPI數據往往會大受影響。再加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貿易品都會尋找要素價格最低的地方生産。在這種情況下,通脹率處於低位也就十分平常。不過這是美國經濟的一種常態,要判斷美國經濟進入通縮還為時尚早。

  而對中國來説,儘管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背景與美國一樣,但中國的金融體系及CPI體系與美國不一樣,所以對通脹的認識也完全不同。在管制為主導的貨幣政策體系下,當中國貨幣政策由從緊的貨幣政策變為適度寬鬆時,銀行體系的信貸增長就推向了極致:2009年商業銀行信貸增長達到9.6萬億元,是2007年的3倍多,是2005年以前銀行信貸增長的近5倍。即使是2010年上半年管理部門對商行信貸增長有所收縮,也在4.63萬億元的水準上。當前大量的流動性從銀行流出後,或進入各種資産,或進入實體經濟。大量的貨幣無論是進入金融市場還是實體經濟,推高相關市場的價格水準是必然。比如2009年不少一線城市的價格水準漲幅達60%以上。可以説,無論資産的價格算不算進CPI體系,整體的價格上漲對CPI上漲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只不過其傳導的方式與途徑不一樣。

  那為何國內CPI仍在低位徘徊?為何政府統計的CPI指標與居民實際體驗到的價格水準變化有差異?

  先從中國與歐美在CPI統計指標體系上的差異性説起。從指標設計及項目安排來看,各國CPI指標體系沒有多少差別(這是所謂的國際慣例),但實際內容卻相差很遠。比如,和歐美CPI指數以居住類為主導不同,中國的CPI指標體系是以食品為主導的指標(其權重為33.6%)。這樣,對CPI變化起決定作用的是食品價格波動。

  而食品價格又取決於農産品的價格變化。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比重大,農産品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生産週期短。在這種情況下,希望農産品快速漲價帶動食品快速漲價是不可能的,即使食品價格有漲跌,波幅也會十分有限。但對於真正影響消費價格水準變化或消費比重較高的住房消費、教育、醫療等價格快速上漲,這種CPI體系對其價格變化反映卻很小。

  這就是今年1-6月份CPI只漲了2.6%,6月份CPI環比還降了的原因。從數據上看,當前中國經濟處於高增長低通脹的佳態(GDP增長為11.1%),局面十分可喜,但實際經濟生活對物價變化的感受相差很大。因此,儘管今年的CPI指標表現得令人滿意,但是中國消費物價的快速上漲已經不是管理通貨膨脹預期的壓力了,而是在現實生活中早就發生的事情。對此管理層決不可掉以輕心。 (特約評論員易憲容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