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危機時代中國製造業迎來前所未有的崛起機會

時間:2010-07-19 16:07   來源:瞭望

  連續7個季度經濟增速下滑,決不僅僅是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偶然事故,而是標誌著我國主要依靠出口加工製造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接近極限

  上半年的經濟運作數據説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衝擊,最初主要是對沿海地區出口加工製造業的衝擊,這一影響仍在向深度發展。一年多來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也表明,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出口加工製造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走到盡頭,推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挑戰,而且客觀上也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一些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2009年,我國製造業GDP已經達到2.3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2.2萬億美元。經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受到沉重打擊,製造業國際格局也發生很大變化。如何臨“危”乘“機”,興利除弊,加快推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儘快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

  製造業“大而不強”問題十分突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及時抓住經濟全球化發軔之初的大好機遇,充分發揮勞動力、土地、資源的低成本比較優勢,主動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轉移,通過出口以及相應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到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9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我國逐步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和“世界工廠”。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製造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裝配環節,在全球産業鏈上處於中低端,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

  一是發展方式粗放。長期以來,我國製造業過於依賴物質資源投入,依靠土地、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接近於世界平均水準的3倍左右,資源能源消耗過多,環境污染嚴重,勞動者報酬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每況愈下。

  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製造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準還存在較大差距。許多重要産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許多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雖然很多産品標注為中國製造,但研發設計、關鍵部件和市場行銷都在國外,只有加工、封裝等勞動力密集型環節在國內。比如,每部手機售價的20%、電腦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40%,都要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

  三是産品附加值不高。由於缺乏自主品牌,缺少知名品牌,我國90%左右的出口商品屬於代工生産或者貼牌生産,産品增加值只相當於日本的4.37%、美國的4.38%、德國的5.56%。

  實際上,這些問題由來已久,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由於製造業日子好過,因而國內企業缺乏轉型升級的動力和壓力,習慣於在國際價值鏈低端惡性競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所導致的外需萎縮,使我國製造業産能過剩問題暴露無遺。在實施所有計劃過程中,我們更多依賴增加政府投資代替出口下降。在新一輪投資需求刺激下,許多地方紛紛選擇産業關聯度大的汽車等産業作為主要投資方向,繼續盲目擴張産能,在“去庫存化”的同時,又出現了新一輪産能過剩。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