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匯率變化對中國出口負面影響有限

時間:2010-07-02 14:46   來源:上海證券報

  人民幣對歐元的被動升值,不會導致中國對歐洲的出口遭遇重創。因為,歐元貶值對歐盟市場內中國産品競爭力的短期衝擊十分有限,中國對歐洲出口增長的不利影響也比預期要小。

  2010年的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兩個突出變化:一是在過去半年時間裏歐元貶值了20%,導致人民幣的被動升值;二是在未來6-12個月裏人民幣可能會主動升值1%-3%。據此,市場對匯率會影響中國出口表示擔憂。不過,筆者認為,這兩個變化對未來中國出口增長的影響相當有限。

  因為,自2010年以來,歐債危機推動歐元大幅貶值,並導致人民幣的大幅被動升值。在去年11月至12月份的峰值和今年6月份的谷底之間,歐元對美元貶值超過了20%。這一期間,由於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人民幣與美元一起對歐元大幅升值。按國際清算銀行(BIS)公佈的較新數據顯示,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自從去年11月以來升值了4.8%,今年4月至5月之間更是快速升值了2.4%。這表明,這一輪人民幣的被動升值特徵十分明顯。

  歐元大幅貶值,讓國人擔心中國對歐洲的出口會遭遇沉重打擊,加上不久前重新啟動的人民幣匯改,更是加深了這份擔憂。實際上,歐元貶值對歐洲市場內中國産品競爭力造成的短期衝擊十分有限,不可能嚴重打擊中國對歐洲的出口。之所以這麼看,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從中國海關公佈的21類、99章、上千種産品(四位數代碼)的進出口數據中可以看出,在中國與歐盟之間,幾乎每種産品都是“有來有往”的。但是,比較進出口數量和金額可以發現,歐盟出口到中國的産品單價大多比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産品的單價高出好幾倍。這顯示,在大多數細分的産品市場上,中國企業與歐洲企業分別位於産品市場的高檔和低檔兩端,相互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競爭。中國出口到歐盟的許多産品,歐盟內部早就不生産了。即使進口價格翻番,早已退出市場的歐盟廠商也不會重操舊業。因此,歐元貶值不太可能降低中國對歐盟進口産品市場中份額。

  進一步分析,歐元貶值對購買力下降的影響會傳遞到購買數量的減少上,從而間接減少進口,但這對高檔商品的影響要比低檔商品大。這是因為,歐元貶值,導致歐盟市場中的進口産品價格上升,出現輸入型通脹。在購買者預算名義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上升將導致購買者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他們的實際購買數量將有所降低。在正常情況下,實際購買力降低將導致購買者降低所有物品的購買數量。其中,高檔商品的購買數量減少得較多,低檔商品的購買數量減少得較少。在極端情形下,購買者有可能在減少購買高檔商品的同時,增加購買低檔商品(所謂“吉芬商品”)。

  其次,中國企業在歐盟市場上遇到的競爭對手主要來自於中國發展階段相近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位於中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在歐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的過程中,歐元對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的貶值幅度也相似。這樣,歐元貶值並沒有改變中國出口企業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出口企業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優勢,也沒有改變他們各自所佔的市場份額。

  不僅如此,即使人民幣的小幅主動升值,這一影響也不會百分之百地傳遞到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出口産品的相對價格變化上。在過去10多年裏,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也迅速增強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聯繫,人民幣匯率對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匯率均有顯著影響。如果人民幣升值,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也會跟隨升值。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人民銀行宣佈重新啟動匯率改革的第一個交易日,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了0.43%,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相對美元升值的幅度甚至超過了人民幣。

  從長期數據來看,如果人民幣在未來6至12個月內主動升值1%-3%,中國的出口也不會受到很大衝擊。以目前歐元對人民幣的匯率為8.38左右水準觀察,這遠不是什麼最嚴峻的情形。從歷史數據來看,在1999年底開始的3年時間裏,歐元對人民幣匯率一直低於當前的匯率水準,最低時曾兩度觸及了7,比目前匯率水準還低近20%。此外,今年5月份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為116.21,也不算是歷史最高水準。

  據上分析顯示,當前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主要是人民幣對歐元的大幅被動升值),對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長的不利影響仍然是相當有限的。(吳慶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