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毒瘤”危及經濟安全

時間:2010-06-03 09:21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樓市新政前景未明,投機資金似乎已在轉移戰場。先是局部地區大蒜價格瘋漲,後有綠豆、黑豆價格翻了幾番,連三七、薏仁等中藥價格也暴漲幾倍。“炒房客”正變成“炒菜團”、“炒藥隊”,他們被稱為“遊資”,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聽風就是雨,甚至呼風喚雨,聞著市場的腥氣,抓著那只“看不見的手”,遊走全國各地。

  統計部門説,還沒有證據表明投機資金進入了農副産品領域。

  這個表態有些含糊。換個説法,其實可以説,也沒有證據表明投機資金沒有進入農副産品領域——等你找到證據,那些遊資不早已逃之夭夭了?

  今年我國氣候不利、旱澇災害多發,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督、管理和懲戒措施,各類“炒家”團夥很可能還會對農産品輪番炒作。2008年,由於大豆、豬肉價格暴漲,食品價格帶動CPI攀升,加上國際石油價格在投機需求操控下衝上歷史高點,造成國內物價上走。如今,雖然近期CPI指標表現溫和,但對未來通脹形勢的擔憂之聲,已不絕於耳。

  過去兩周,國際黃金價格又創歷史新高。這種本來被稱為“穩定器”、“保險箱”,通常用於保值、避險的傳統投資産品,如今也被各種分析預測“炒”得熱氣騰騰,各種一夜暴富神話充斥在媒體道聽途説捕風捉影的故事中。

  事實上,那些“紙黃金”、“黃金期貨”等黃金投資衍生品,本質上仍是些虛擬數字,它本身的漲跌是在國際期貨市場上由大型金融投機資本掌控的。人們説“亂世藏金”,那是特指實物黃金,而非任何數字化的“黃金所有權”。在紙幣濫發、信用失效的動蕩年代,老百姓不得不把黃金這種幾千年留存下來的“誠實貨幣”,當做最後的一般等價物,當作最後的“吃飯錢”和“保命錢”。而今天,投資客們在電腦上根據K線圖博取金價短線漲跌的差價,這兩者之間,投資觀念早已天差地別,完全不具可比性了。黃金變成投機品,這是金融炒作左右人心的標誌,也是當下經濟生活被虛擬泡沫和金融交易所操縱的標誌。

  全國政協委員何新對近期各類“炒作”現象有精闢的分析。他認為,由“炒”而為商品定價,這本身就揭破了一個市場神話:稀缺資源通過市場供求這只“看不見的手”,可以公平地、科學地配置資源,自由競爭可以為每種商品合理定價。現實情況是,一隻有形的金融資本之手——通過期貨和現貨交易,通過掌控市場的絕對定價權,把全球(包括中國)的寶貴而稀缺的資源,導向國內外資本權勢集團的手中。

  何新警告,近幾年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人買什麼,什麼就漲價;賣什麼,什麼就掉價;從石油、鐵礦石到農産品,無不如此。這更説明,決定市場終端價格的,絕對不是消費者,而是大型金融資本。國家統計局官員曾痛惜,中國雖然是世界最大的資源購買者,但苦於沒有定價權,經常被盤剝。資源價格由誰定?當然是由國際期貨、股票市場上的金融“炒作”資本定。正如何新所説,資本決定價格,而不是自由競爭決定價格,這就是“炒”的根本秘密,也是金融投機市場經濟的一項鐵律。這個規律不論國內國外都是通用的。

  任憑炒作“毒瘤”生長、蔓延,不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可得,在重大民生經濟領域的炒作氾濫,還會危及國家經濟安全。逐利是資本的天性,炒作則是不加遏制的資本天性恣意生長出來的惡疾。其實,對於全球經濟來説,金融危機爆發本質上,就是對炒作“毒瘤”沒有及時切除,進而惡化成了金融癌症,最終導致了系統崩潰。中國經濟雖然高速發展,但在已經金融化的全球市場中,其競爭態勢和話語權都很弱,仍處於被動防守的位置。目前金融危機的陰霾仍未散去,國際投機資本仍可能利用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炒作成各類投機泡沫,在政府有關部門疏忽大意的時候,放棄資本項目上的外匯管制,進而掀起更大的投機浪潮,釀成經濟動蕩,進而轉移危機。

  中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實體經濟。筆者認為,應該把各類活躍的資本引領到基礎設施建設、自主技術升級、環保、重大科技創新和民生經濟領域。最近國家放開民營資本的投資領域,就是很好的政策取向,應當進一步落實到位。另外,要嚴防、嚴懲各類炒作投機。在這方面,政府當然不能僅僅把自己定位成旁觀者和裁判員——當球場有人鬧事甚至發生騷亂時,需要的是警察。正如何新所言,“中國的市場經濟既然仍然叫‘社會主義’,就不應聽任其成為少數內外炒家、暴發戶們瘋狂吸金斂財的工具。政府和國家有責任對國民經濟實施有計劃管理和必要的價格干預,應該以鐵腕治奸商,打擊各種不顧大多數老百姓死活的大宗商品惡性炒作。”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