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資本或將成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時間:2010-05-31 09: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杭州5月30日電(記者 夏毅)5月13日,國務院出臺非公經濟“新36條”,明確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這讓早就屏息靜候的國內民資歡呼雀躍。這扇徐徐打開的大門好似萬花筒,金融業、鐵路、服務業、文化産業……,面對諸多新“藍籌股”,民間資本正蠢蠢欲動。

  專家表示,一旦在政策的鼓勵支援下,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被迅速啟動起來,民間資本有望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政策“及時雨”送來甘露 二三線城市經濟活躍

  “新36條”鼓勵民資以獨資、控股、參股、合作或參與國企改制的方式,進入基礎建設、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商貿物流、國防科技等六大經濟領域上百個行業。

  中國社調中心民營研究所所長張文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主要希望依靠民營資本自身的力量,來共同搭建一個新的、不可或缺的投融資平臺。而“新36條”的出臺,無疑為民間資本進入這些行業敞開了大門,也將給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的浙江帶來新機遇。

  當投機經濟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很多民間資本已適時從中抽身。據了解,浙江溫臺地區大量民營資本從一線、大中型城市房地産板塊撤出後,目前正在集聚和尋找投資領域。據媒體報道稱近6000億溫州民資正尋找新出路。

  “在商貿物流、農業、船舶製造業、文化旅遊、食品、服裝加工以及醫藥化工等方面已有一定資金和項目對接。”張文平表示,借助國家出臺的系列戰略政策,一些民營資本會在這波浪潮中率先走出去,展開新一輪投資。

  “進入後金融危機時代,雖然世界經濟有二次探底的可能,但中國目前經濟總體還是企穩向上的,民營經濟整體態勢趨於健康。”張文平説,“自2009年國家財政實現省管縣政策後,增加了縣級城市的積極性,目前浙江二三線城市經濟非常活躍,預計民資會向這些地區進軍。”

  6000億蓄勢待發 掘“金”轉型

  溫州商人一直被視為中國“草根經濟”的代表,不久前,在溫商遭遇迪拜金融危機、折戟山西煤礦、樓市觸冰之後,也是“新36條”出臺不久,一場民間資本發展高峰會,把溫州民資的出路再一次推上風口浪尖。

  目前溫州大量民資正陸續“回家”,據統計僅銀行人民幣存款餘額就高達5500億元。

  “溫州民資正處於等待、觀望、徘徊的時期,‘36條’是一場及時雨。”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説,“還需靜候具體實施細則,否則就是天花板。”

  周德文坦言,今後溫州民資投資出路在於轉型,而金融領域和創投領域的投資,則是其轉型的一個重要出路。

  據他所知,從煤礦退回來的不少資金進入了新能源,還有很多老闆把眼光瞄向了農村,進入到農産品深加工、生態觀光農業等領域。他認為,除金融領域外,農業領域和高新技術産業投資形勢也是比較明顯的熱點。(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