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熱錢”須標本兼治 常抓不懈

時間:2010-05-18 10: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截至2009年末,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三,出口位居世界第一,進口位居世界第二,全年出口和進口規模分別超過1.2萬億美元和1萬億美元。大規模的跨境貿易、投資和個人活動,使跨境外匯收支急劇增長,跨境資本流動的形式越來越複雜。2009年,國際收支交易規模超過4萬億美元,較1982年增長72倍,較2000年增長4.4倍,其中大多數跨境資金是合法合規流動,滿足正常貿易投資需求的。但與此同時,在這些正常的、放開的外匯資金流出入渠道中,也難免會夾雜著少量“熱錢”等違法套利資金,但整體規模有限。

  針對“熱錢”問題,今年“兩會”期間就關於“外匯管理與外匯儲備”問題媒體集體採訪時,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明確表示,經濟開放度的不斷提高需要外匯管理統籌兼顧服務和監管工作。要以全球視野來認識中國經濟金融問題,既要為涉外經濟企業和個人提供盡可能的貿易投資便利化,又要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管,防範“熱錢”衝擊,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易綱還特別指出,當前,美元利差交易盛行,國際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率仍然很高,要高度警惕“熱錢”借便利化程度高的貿易投資渠道混入,衝擊國內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的正常發展。由此可見,如果説貿易投資便利化是外匯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那麼防治“熱錢”,確保國際收支風險可控則是外匯管理改革開放的底線。

  當前,流入中國的“熱錢”到底有多少?危害性到底有多大?應該如何治理“熱錢”?社會各方猜測諸多、觀點各異。引發這些爭議的關鍵在於對“熱錢”到底是什麼沒有明確統一的界定。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還保持著適度資本管制的前提下,我國的“熱錢”問題與那些資本自由流動的國家或經濟體有著完全不同的語境,盲目套用得出的結論恐怕會南轅北轍。毫無疑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跨境資金都是逐利的,投資和投機的界限不易區分。問題的關鍵要看資金流動是否具有真實、合法合規的貿易投資背景。同時,長、短期資本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在我國,由於存在資本項目管制,所謂“熱錢”應明確為那些純粹以投機套利為目的、無真實貿易或投資背景的違規資金流動,其特徵概括起來就是投機性、虛假性和違規性。也就是説,只有抓住這“三性”,才能全面把握“熱錢”的本質特徵,進而對“熱錢”進行精準打擊。

  近年來,外匯管理部門將防治“熱錢”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在不斷完善國際收支監測預警和加強外匯收支管理的同時,開展了針對不同交易主體、不同業務類型、不同資金流動渠道和區域的檢查行動,重點包括針對“熱錢”假借外商投資、外債、個人、服務貿易、貨物貿易等渠道違規流入的檢查。據本報從國家外匯管理局獲取的數據,僅在2009年,外匯管理部門就查處了2000多起外匯違規案件,涉案金額49.8億美元,違規金額46.3億美元,行政罰沒款總額累計近2億元人民幣。其出手力度之大,覆蓋範圍之廣前所未有。

  在出重拳狠打擊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熱錢”絕不僅僅是一個資本流動的問題,其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經濟利益鏈條,要從根本上化解風險,必須標本兼治、常抓不懈、懲防並舉。一方面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理順國內資源、資金等價格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消除“熱錢”追求的套利空間;另一方面,需要外貿、外資、稅收、海關、外匯等部門加強合作,全程布控,加大對“熱錢”流動的打擊力度,對“熱錢”流動形成威懾,共同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