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欺詐門”折射美國金融監管複雜圖景

時間:2010-04-21 09:1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4月20日專電(財經觀天下)高盛“欺詐門”折射美國金融監管複雜圖景

  新華社記者謝鵬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近日對高盛集團及該公司高管法布裏斯圖爾提起民事訴訟,認為其涉嫌在一種次貸衍生金融産品的設計和銷售中存在欺詐行為。鋻於高盛在金融行業的地位和影響,以及美國政府大力推行金融監管改革的政策環境,這一事件在全球被高度聚焦,一度引發市場明顯震蕩,更折射出金融監管呼聲中美國金融和政治領域各方角力所展現的複雜圖景。

  控辯之爭

  目前公開材料顯示,高盛“欺詐門”始於一樁在2006年啟動的CDO(抵押擔保債券,又譯擔保債務憑證)交易。根據這一産品的設計和交易安排,一家對衝基金保爾森公司(與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無關)會因為這一CDO産品中相關標的資産價格的下跌而獲利,德國的一家金融機構IKB和美國的一家資本管理公司ACA則相反,會因為相關資産價格的上漲而獲利。

  事實結果是,作為空方的保爾森公司最終獲利約10億美元,多方的兩家公司則累計虧損同樣金額。這一産品由高盛應保爾森公司要求設計並銷售,其部門副總裁法布裏斯圖爾直接負責相關業務。在這過程中,保爾森公司對標的債券組合的選擇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是一樁非常複雜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涉及CDO、CDS(信用違約掉期)等多種債務風險轉移、組合和對衝工具,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起訴材料指出,高盛作為這一産品的設計者和交易撮合者,在關鍵資訊的披露上,存在“實質性”的誤導和隱瞞行為,導致購買該産品的投資者不知道交易“對手方”就是參與債券組合選擇的保爾森公司。如果投資者知曉保爾森公司既作為“中立觀察員”又作為“競爭對手”的關鍵資訊,是不會購買這一産品的。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佈的起訴書長達20多頁,其間列舉了大量細節,包括相關産品的分析,高盛、保爾森、ACA等關聯方在此案中的角色、投資策略及往來文件以及當事人圖爾的個人郵件等各種證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執法部門負責人羅伯特庫扎米在公告中説:“這一産品是新穎且複雜的,但其騙術和(利益)衝突是簡單而老舊的。”

  不過,高盛在迅速反駁這一指控後,又作出跟進聲明,認為該指控“在法理上根本不成立,且與事實不符”。高盛還強調了四點關鍵內容:高盛也在交易中受損;交易各方都是“專業選手”,高盛已經披露了廣泛的資訊;儘管保爾森參與了債券組合選擇的討論,但最終“定案”是由最大投資者ACA作出的;高盛確實沒有告訴ACA交易對手方是保爾森公司,但這是符合市場慣例的。高盛還説:“任何投資者的損失,乃整個行業總體表現欠佳所致,並非因某些證券最終被選入參考組合,亦和這些證券是如何挑選無關。”

  目前控辯雙方各執一詞,保爾森公司、ACA以及圖爾本人也都三緘其口。這使此案疑雲重重,耐人尋味。質疑高盛的人士指出,高盛在這一交易中的虧損可能只是表面現象,因為在設計和出售CDO時,高盛這樣的做市商往往會“自購”一定份額,以便於推銷,而其頭寸風險可以借助其他金融工具得以對衝。

  但也有觀察人士認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起訴材料不盡翔實,對不少疑點沒有給出合理解釋。例如,最初作為類似信用評級機構的角色進入此案的ACA,如何最終成為最大投資人?高盛內部是否存在高管個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不匹配的問題?有美國媒體猜測,之所以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民事訴訟,而不是由司法部以刑事罪名起訴,和控方證據不充分有關。另有市場傳聞説,證券交易委員會內部對起訴高盛也存在分歧。

  《華爾街日報》19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討了高盛事件中合成CDO産品的特質。認為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機構間針對標的資産價格走勢的“對賭”,因此雙方應該是“願賭服輸”,高盛並無不妥。

  市場之見

  高盛事件一齣,美國股市、債市,國際匯市、大宗商品市場都出現明顯震蕩,美國銀行類股更遭到拋售。

  從目前盤面看,各類資産市場基本消化了這一事件的短期負面影響。紐約股市19日出現反彈。收盤時,道瓊斯指數上漲73.39點,收于11092.05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5.39點,收于1197.52點。前日深跌的高盛股價也出現反彈。20日,亞太地區多數股市也都出現震蕩反彈行情。

  對於高盛事件,華爾街的分析師紛紛發表了觀點和預判。有機構認為高盛的財務基本面很好,因此這一事件對於其股價的影響是短期的。

  奧本海默公司甚至認為,如果其他金融機構也受到指控,高盛股票可能因為利空因素提前釋放轉而被追捧。瑞士信貸集團的觀點則是:如果出現針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立法,高盛的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部門的收入和盈利水準將受到影響,這部分收入在2007年到2009年期間佔到高盛總收入的38%。

  美國銀行下屬的美林證券分析團隊判斷,高盛和監管當局最後達成民事和解,“花錢了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那樣高盛的直接損失應在10億美元左右,不算重大損失。但該機構也認為,這一事件對高盛行業聲譽的負面影響難以估算。

  深層話題

  高盛事件並非簡單的金融欺詐案例,其“樣本”效應巨大,背後展現的美國金融改革中錯綜複雜的利益博弈更值得關注。美國的風險分析行業知名人士克裏斯托弗惠倫分析説,在這個領域中,買方一般不太會主動起訴做市商,因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訴訟將吸引公眾注意力,可能為其他遭到損失的投資者索賠“打開大門”。

  時下,美國的金融監管改革計劃已經進入立法辯論程式,國會眾議院去年12月通過金融監管改革法案眾議院版本,參議院預計數周內投票表決這項法案的參議院版本。目前代表各黨派和支援團體利益的參議員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論戰。院外遊説團體的公關工作也是緊鑼密鼓。而總統奧巴馬及其幕僚在各種場合傳遞出這樣的信號:金融危機華爾街難辭其咎,對於金融行業的監管必須強化。奧巴馬宣稱,如果國會最終通過的金融監管改革法案不包含對金融衍生品監管的內容,他將行使否決權。

  正因為如此,有觀察人士將高盛案件解讀為奧巴馬政治棋局中的“一步棋”,其效用在於幫助奧巴馬在金融改革問題上獲得民意和國會的更多支援。美國媒體《政治週報》刊文説,如果人們在谷歌上搜索“高盛”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關鍵詞,其結果中會包括一則由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付費刊登的“華爾街改革”的宣傳廣告。巴克萊銀行分析報告則説:“高盛被起訴的時機恰到好處,也許並非巧合。”不過,白宮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都對此猜測予以否認。

  高盛風波還傳及歐洲。根據公開資料,在此案中遭受損失的兩家機構IKB和ACA,一家是曾獲得政府救助,後被出售的德國金融機構;一家和荷蘭銀行存在金融往來,而荷蘭銀行的部分資産曾被蘇格蘭皇家銀行收購。因此,在次貸危機爆發時,IKB和ACA的損失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歐洲金融機構的財務風險。

  為此,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呼籲英國金融監管機構也展開相關調查。他稱高盛是一家“道德破産”的投行。而德國政府一名發言人則對當地媒體説,德國金融監管當局將要求美國同行提供詳細的情況通報。

  不論最終結果如何,高盛事件已經成為金融危機中的一個鮮活案例。借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起訴書,可以窺見在整個次級抵押貸款業的利益鏈條上,各種風險如何借助複雜的金融衍生品被切割、打包、轉移;與此同時,系統性風險不斷積聚並最終爆發,從而釀成“大禍”。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