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一季度經濟“大賬”:通脹暫時溫和

時間:2010-04-16 16:12   來源:國際金融報

  第一季度中國國民經濟“大賬”于4月15日“出爐”。經濟上行、物價穩定,一系列重要數據向人們描繪了一個良好的開局。然而,中國經濟依然面臨著極為複雜的環境,調控政策面臨多重選擇的難題。要步入新一輪可持續的繁榮期,仍待付出巨大的努力。可以説,第一季度經濟的重點不是開局,而是自金融危機來,政府一輪政策調整的經濟“結局”

  過熱已現苗頭

  經濟是否過熱?在本次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李曉超解釋:“第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1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6%,這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的結果,也有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原因。”他計算,今年第一季度比2008年第一季度,兩年平均增長12.1%,也低於2000年到2009年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可見今年第一季度增長較快與基數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從産能利用率看,第一季度規模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産能利用率為80.6%,雖然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但仍處在一個正常的區間。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也認為:“考慮到去年同期基數較低,以及當前經濟的不確定性等因素,並不能根據第一季度的某些經濟數據而得出全年經濟增長過快、經濟過熱的結論。”

  新華社日前援引國家資訊中心預測部發佈的預警報告認為,警情指數進入“紅燈區”並不意味著實體經濟已經過熱。如果扣除低基數影響,今年1月至2月的大多數指標僅恢復到“正常增長”水準。

  不過觀察人士依然提醒現有經濟運作中已出現了過熱前兆。大宗商品價格在過去一年已有較大上漲,第一季度大宗商品進口數量依然停留在歷史高位,顯示國內投資需求旺盛。此外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的強勁反彈,單月貿易逆差的出現,以及近期珠三角等地民間拆借利率的飆升等信號,都在以不同方式向中國經濟發出過熱預警。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