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再當“兩高一資”世界工廠

時間:2010-04-15 10:1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務院新聞辦14日下午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就新近公佈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介紹了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使用外資累計超過1萬億美元

  馬秀紅介紹,截至2010年3月,改革開放30多年,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近6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連續1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位。

  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下降近40%的情況下,2009年中國吸收外資仍保持在900億美元的高位,僅下降2.6%,居全球第二。今年一季度,外商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和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9.9%和7.7%。

  馬秀紅分析説,得益於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實現較快發展的出色表現和不斷完善的投資環境,2009年,全國外商投資企業總體運營情況良好,不少企業成為其母公司全球業務的增長亮點和利潤中心。

  馬秀紅表示,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正在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和消費結構升級、環境和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創新型國家的建立都蘊藏著巨大需求和增長潛力,國內外投資者均將在參與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

  投資便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無論在任何發展階段,為了鼓勵外商投資,正確地引導外商投資,始終把完善投資環境、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

  馬秀紅表示,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政府提供到位服務、不斷推動投資便利化的措施,是政府和企業共同合作,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共克時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僅商務部就先後下發了6個文件,取消和下放了26大類的審批事項和許可權,絕大部分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變更事項已經交給地方商務部門來辦理,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據了解,2009年,全國一共新設立了2.3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在這2.34萬家企業中,需要報商務部進行核準的只有56家,佔0.2%。

  馬秀紅指出,這次《若干意見》要求不斷提高便利化的程度,所以在貫徹《若干意見》的同時,要創造更加開放、更加優化的投資環境。有關政府部門都要為貫徹《若干意見》不斷完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推進投資貿易的便利化做出新的努力。

  外商投資許可權大幅下放

  張曉強表示,此次調整外商投資審批許可權,對地方政府的許可權從鼓勵類、允許類1億美元一下提高到3億美元,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對外商投資審批許可權下放幅度最大的一次,體現了中國政府要繼續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

  張曉強表示,在下放審批許可權以後,國家有關部門將加強對地方外商投資管理工作的指導,掌握相關的動態資訊,避免有些地方不計成本的招商引資,避免盲目追求引進外資的數量而違反國家的産業政策。同時,也要通過資訊發佈等多種方式來引導內外資企業更理性地進行投資。

  《若干意見》第12條提出,支援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對此,張曉強表示,這是中國政府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監管能力和跨國投資方式等,主動做出的決策。

  此外,他也強調,中國一方面積極鼓勵外資以參股、並購的方式參與國內企業的改組改造、兼併重組,同時也要依法實施反壟斷審查,要加快建立規範化的外資並購安全審查制度,這是有機的、相輔相成的。

  限“兩高一資”並非對外資更嚴格

  關於嚴格限制“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領域投資,是否意味著外資進入中國的門檻更高了?馬秀紅對此表示,把《若干意見》的內容和這一結論劃等號是不準確的。她表示,嚴格限制“兩高一資”領域投資,不僅僅是針對外商投資企業,任何投資都應該符合東道國的經濟發展規劃。

  當今世界各國都把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包括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放到重要地位。在中國,限制“兩高一資”領域外商投資不是新的政策,實際上已經實施了多年,而且主要是靠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規定、排放標準來進行約束。這並不是對外資更嚴格了。

  張曉強表示,我們對內資也好、對外資也好,都提出一定要重視可持續發展,中國再也不能當“兩高一資”的世界工廠了。

  中西部地區有引資優勢

  此次《若干意見》提出,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對此,張曉強分析,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在土地、能源、勞動力的成本方面有優勢,同時,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這些地方的基礎設施、管理水準、人才素質也不斷得到提高,具備了更多的承接外商投資、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外商投資的條件。

  他表示,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和周邊國家相比較,在基礎設施、能源供應、勞動力、土地等方面有比較優勢,比如中國有大量的技校、中專畢業的具有一定技能的工人,還將有大量不斷從農村轉移出來的農民,這方面的比較優勢是長期存在的,而且隨著這些因素的不斷發展,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