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就業困局 先改“用人觀”

時間:2010-03-22 15:09   來源:國際金融報

  一名女生被擠得手臂脫臼,3名男生從廁所翻窗進入會場……昨日上午,在湖北省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專場招聘會,因為太受求職者熱捧,不得不中途取消。(《武漢晨報》3月21日)

  國企招聘會的火爆場面和“民工荒”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久前在廣東東莞厚街舉辦的一場鞋業專場招聘會上,提供崗位多達兩萬多個,而應聘者才三千多人。——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情形十分奇特,讓你一時説不清,究竟是人力資源短缺,還是人力資源過剩?

  換一個國家,換到另一種就業情境當中,問題解決起來可能就很簡單。那些擠在武漢國企招聘會上的求職者轉戰到東莞就成了。地區間的流動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正常的有效形式——武漢擠傷你,東莞歡迎你,説不定還等著你一起開天闢地呢!

  於是,很自然地,不少人就將求職者扎堆國企,冷落民企、私企的現象歸咎於求職者沒有審時度勢地轉變就業觀念,是一種怕苦怕累,求好求穩的畸形就業觀使然。不過,筆者並不這樣看,其根本原因還在於當前用工領域裏存在的“雙軌制”和不平衡的收入分配製度。

  眾所週知,在求職者眼中的國企與民企私企的最大區別是:前者大多為求職者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基本工資和相對完備的福利保障,而在大多數的民企、私企,連寡薄的薪水都時常拖欠,更不要説什麼保險、福利了。

  造成這種局面有其歷史原因。改革開放使得農民工得以進入過去封閉的城市勞動力市場,他們作為技能低下的後來者,只能以折價的方式提高自身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亦工亦農的身份也為他們放棄一部分勞動力價值補償提供了條件。

  但是到了今天,長期的折價出賣勞動力使得農民工一直處於沒有歸屬感的掙扎情境中,一旦條件稍有好轉就會用腳投票,造成了“民工荒”。另一方面,民營企業與國企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民營企業滿足於低成本競爭,無助於産業升級。對於大學生來説,他們身負過高的教育成本,將來還可能成為“房奴”,對工作待遇的期望值高於農民工也很正常合理。

  所以,當“掏糞工”的工作都被幾百名大學生爭搶的時候,就不要説什麼改變就業觀的漂亮話了,需要改變的,應該是用人單位的“用人觀”——結束勞動力市場上的雙軌制,造就合理的分配格局,才能結束多方尷尬的窘況。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