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方式“轉而不快”的根源在哪

時間:2010-03-04 10:37   來源:新華網

  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8.1%;上半年,GDP增速-4.4%。作為全國唯一負增長的省份,山西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然而,在持續負增長的背景下,山西做出了“黑”轉“綠”的抉擇,堅決淘汰落後産能。2009年上半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92%,萬元GDP電耗下降8.54%,二氧化硫減排量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目標。 在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作業區,一名工人正在取樣。新華社記者 燕雁攝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 題:“轉變”大勢所趨 “加快”迫在眉睫——東西部代表會診經濟發展方式“轉而不快”

  新華社記者

  北京,京西賓館,房間裏、走廊上、餐廳中,來自新疆、西藏和上海、江蘇的全國人大代表熱議著一個共同的話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欠發達地區共同面對的時代命題、現實難題。東部地區在發展的“轉彎處”怎樣保持領先,西部地區怎樣避免東部曾經走過的“彎路”,如何加快轉變的步伐,人大代表在思考、議論著……

  會診:“轉而不快”的惰性來自何方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是一個新課題,只是國際金融危機使加快轉變的緊迫性突顯出來。一些代表認為,多年來,轉變發展方式的步伐不快、效果不明顯,在不少地方存在轉變的惰性。

  “主觀上講,轉變難,源於對GDP的崇拜。中央在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同時強調,要轉變‘唯GDP’的政績觀。”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戰説,客觀上講,經濟發展必定經歷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不同階段,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可能完全擺脫髮展方式轉變的普遍規律,但這個過程有快慢之分。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夢蘭集團董事長錢月寶講述了自己企業自主創新的艱難歷程:“我們是家紡企業,當年轉型開發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龍芯高科技産品時,遭遇了多重困難——招不到技術工人、貸不到款,最主要的是一些人認為創新成本高、風險大,不如專心搞老本行。”從“枕心”到“龍芯”,從傳統家紡産業到自主創新的龍芯産業,轉型發展的道路上佈滿技術瓶頸、資金困境、保守意識等一道道需要跨越的欄杆。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汽車工業貿易總公司總經理普布説,在企業層面,改變管理模式、運營機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之意。企業不改革只能死氣沉沉、沒有前景,這在西藏已成共識,但現實中不少企業改制、改革的推進速度卻十分緩慢。轉變速度慢的背後,主要是改革的配套措施不到位、不週密,牽制改革的步伐向前邁進。

  全國人大代表、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峽説,西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難在兩點:第一,西部的發展正處於利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優勢擴大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的階段,難以兼顧經濟發展品質。而東部地區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産業正在向中西部轉移,這增加了西部地區轉變發展方式的難度。第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是一句口號,需要“真金白銀”投入購買設備、升級技術,資金瓶頸給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轉變發展方式造成一定困難。

  胡錦濤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全黨全國必須增強主動性、緊迫感、責任感,深化認識,統一思想,加強規劃引導,突出戰略重點,明確主要任務,兼顧當前和長遠,處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體的關係,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扎紮實實的成效。胡錦濤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 溫家寶指出,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業,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第一,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産業的深度融合,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産業發展的方向。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選擇若干重點領域作為突破口,力爭在較短時間內見到成效,使戰略性新興産業儘早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産業和支柱産業。第二,我國傳統産業規模大,總體上技術水準比較低,必須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傳統産業,大幅度提高傳統産業的科技含量,提高傳統産業的品質效益和競爭力。第三,要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要加強智慧財産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第四,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膽革除一切阻礙科技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科技創新的活力。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