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濟陰雲再現“雙寬鬆”不合時宜

時間:2010-02-25 09:50   來源:《新京報》

  日前,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公佈一份報告顯示,美國2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46.0,低於1月份修正後的56.5;其他的如現狀指數、經濟活動預期指數和就業市場人氣也出現了較大降幅。與此同時,據《新京報》報道,隨著希臘、葡萄牙等歐元區國家財政危機的日趨惡化,歐元區則陷入了主權債務危機,從而逆轉了歐元的趨強走勢。全球兩大經濟體最近以來持續發出的經濟預警信號,進一步使全球主要的製造基地———亞洲經濟圈為陰霾籠罩。

  不確定的形勢使各國經濟決策者陷入麻煩。施政一年有餘的雙寬鬆政策後勢如何,勢成騎虎。自上週四美聯儲緊急上調貼現率25個基點後,市場期待2月24日伯南克在美國國會發表貨幣政策半年度證詞陳述上給予指向性的信號。

  當前的境況,恰恰以事實證明了持續一年有餘的雙寬鬆財政金融政策的弊端。主權貨幣漸次顯現而出的貶值趨勢,可視為雙寬鬆計劃的後果之一。自1月中旬以來,美元指數表現出快速拉升之勢,截至目前美元指數已突破250日均線;美元相對歐元、英鎊、日元等主要貨幣也出現了快速走強。然而,這並不意味美國經濟形勢相對歐元區和英國等相對較好,而是歐元區經濟相對美國經濟更具不穩定性,同時美聯儲提高貼現率增強了市場對美聯儲可能加息的預期。若以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為標的,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論是美元還是歐元等其他貨幣,都出現了顯著的貶值。以國際原油為例,在美元走強的同時,國際油價也出現了企穩回升的格局,截至目前國際原油價格行進于80美元每桶附近。

  雙寬鬆政策也加劇了市場對通脹甚至經濟滯脹的擔憂。各國最近公佈的CPI、PPI數據反映全球通脹已非預期管理的問題,而是業已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若不及時收緊銀根,促使貨幣政策回歸到正常局面,通脹將借助貨幣的競次貶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等途徑加快蔓延。

  在暴風驟雨式的金融危機告一段落時,應急式的極度雙寬鬆政策就應該儘快地考慮退出渠道。雙寬鬆政策的退出,並不意味著緊縮政策的到來,而是回歸適度正常,是對過度寬鬆的一種矯正,其政策含義應該是向市場表明暴風驟雨的危機已經過去,現在市場處於築堤階段;它也證明政府應對危機的應急財金政策已經獲得了既定目標,完成了本來的任務,它無法承擔本不屬於自身能力範圍內的促進經濟持續復蘇的職能。(劉曉忠 上海 學者)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