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假日經濟變成了“宰客經濟”

時間:2010-02-21 08:34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七天的長假已然結束。按照往年的慣例,媒體都要發佈一份充滿數字的“假日經濟”報告,盤點春節期間商家的腰包鼓了多少。在很多單位驚天動地的“開門炮”聲中,賺得盆滿缽滿的大小商家們會愜意地收拾起傢夥什兒關門數錢。今年的數字還沒有出來,不知道在經過物價的上漲之後,新年的第一個黃金周又會創下怎樣的驚人數字。不過,從各媒體陸續報道的假日新聞來看,在家逛廟會的人和出門看山水的人,都結合自身感受發出了一些抱怨的聲音。

  北方人喜歡逛廟會,“廟會經濟”從來就是“假日經濟”的主力軍之一。如果沒有此起彼伏的爆竹聲,沒有廟會上的風車和兔爺,過年的氣息就會稀薄很多。今年的廟會照例人山人海,但遊客在小吃價格、停車收費、項目設置等方面嘖有煩言。廟會的興旺在於它依託於民俗文化而辦,某種程度上説,廟會遊客吃的不是肉串,而是“文化”。然而遊客一進門就發現,很多製作粗糙而且未必衛生的小吃已經坐地漲價,地壇和龍潭的“雙料標王”更把一串羊肉賣到了20元,而且理直氣壯地宣稱:“因為好,所以貴!”這種行情和氛圍給人另一種感覺:遊客們吃的不是羊肉串,而是人民幣。

  廟會還有一個重要的缺陷。廟會的人氣至少有一半是孩子們幫著集聚的,可是廟會專為孩子們設計的表演和遊樂項目遠遠不夠。平常就有的那些飛來飛去的設施自然還在,帶有濃重年味和民族特色的童趣項目就極度稀缺。成人們有“乾隆皇帝祭天”和“寶玉寶釵成婚”可看,孩子們則只能圍著少數幾個人扮的玩偶嬉鬧一下。古今童話故事汗牛充棟,為什麼不能排練幾齣戲放到廟會上呢?喜羊羊和灰太狼被印在了無數的商品上出售,為什麼不能把它們開發成與童同樂的免費項目呢?

  廟會周邊的停車問題更讓人頭疼,人多車多是客觀事實,不過家家高收費,有的公然標示“要發票30元,不要發票20元”,也太離譜了。種種跡象表明,廟會的民俗味道和文化氣息正在流失、攤薄,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宰客行為和大言不慚的低劣服務。商人逐利本無可厚非,但文化品位也需要堅守,就連春節都被一些人提出來要“申遺”了,我們怎能坐視廟會文化的墮落?即使在商言商,要想求得利潤的長久回報,就要在服務中增加技術含量,給商品賦予文化的韻味,給顧客以回頭的信心。其實,廟會上日積月累的短期行為已然招致消費者的“報復”,光轉不買者大有人在。廟會上甚至出現了一個罕見的爭議:由於生意清淡,百餘地壇商戶找到組委會要求降低租金。

  如果説廟會商戶做的只是小生意,掙的是普通市民的錢,那麼三亞豪華酒店做的可是大買賣,瞄的是有錢人的荷包。海南島上的酒店價格歷來逢年必漲,今年更傳出了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利好消息,1月份有大批豪客上島炒房,酒店入住形勢喜人。於是,酒店老闆們信心倍增,紛紛給春節客房標出天價,一間幾百元的漲到了幾千元,一間幾千元的漲到了幾萬元,麗思卡爾酒店的最高房價達到了每晚八萬八千元。

  再“吉利”的數字也有讓人消受不起的時候,老百姓固然望而卻步,有錢人也不都是冤大頭,三亞的酒店的春節入住率較往年大為下滑。而且,海南旅遊業的壞消息還不止於此,海口多個景點被指臟亂差,與“國際旅遊島”差距很大。從這些連綿不斷的消息可見,海南還沒有真正成為“國際旅遊島”,就率先成為了媒體批評的反面教材。這勢必為海南經濟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不管是走樣的廟會經濟,還是失控的“熱島效應”,都説明把“假日經濟”做成“宰客經濟”是行不通的。對於管理部門來説,僅僅例行公事地發放經營許可證或者聲言“價格高低市場定”是不夠的,商家們哄抬價格的霸王行為必須得到制止。這是為消費者著想,也是為假日經濟的生命力著想。(李星文)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