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觀察:中國與東盟經濟融合將強化政治互信

時間:2010-01-07 10: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P align=center><IMG src="./W020100107389026909780.jpg" OLDSRC=W020100107389026909780.jpg /></P>
<P>  1月7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慶祝儀式在南寧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宣佈儀式開始,與會嘉賓用金鑰匙共同開啟自貿區合作大門。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東盟副秘書長孫達姆、寮國副總理宋沙瓦淩沙瓦、二OO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裏克馬斯金等數百位嘉賓出席慶祝儀式。 中新社發 蔣雪林 攝</P>
<P>  中新社南寧一月七日電 題:中國與東盟經濟融合將強化政治互信</P>
<P>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P>
<P>  二0一0年一月七日,對於十三億中國人和六億東盟國家的民眾來説,將是一個被寫入雙邊交往史的日子——這一天,東盟和中國在廣西南寧市共同舉辦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儀式。</P>
<P>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全面啟動引起了世界高度關注。這個佔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自貿區的今後走向,成為了當下國際經貿界的熱門話題。有關專家認為,隨著東盟和中國之間經濟領域的迅速融合,將加速雙邊的政治互信。</P>
<P>  作為中國—東盟自貿區談判中方專家組成員,張蘊嶺教授毫不懷疑自貿區即將給中國和東盟經濟關係的發展所帶來的極大推動作用。他用一組數字闡明瞭自己的觀點。他説,二00二年,雙邊的貿易額只有五百四十七億美元。而僅僅過了六年,雙邊的貿易額迅速增加到二千三百多億美元,是簽署中國和東盟經濟合作框架文件時的四倍多,中國已經成為多數東盟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P>
<P>  “自貿區協議全面落實後,雙方的經濟在商品、服務、投資開放的環境下,將進行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經濟分工和經濟互補,從而使雙邊的經濟産生更大範圍的融合。”張蘊嶺教授説,儘管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啟動後,將面臨不少挑戰,如東盟國家擔心中國龐大的産品出口,會危及到本國的産業發展,但中國和東盟,定會以最大的智慧,來克服這些挑戰,從而使雙邊的政治互信進一步加深。</P>
<P>  “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如此龐大的自貿區沒有先例,要完成談判並不容易。”張蘊嶺説道。</P>
<P>  從二000年提出構想,到二00九年完成談判,中國和東盟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之所以能如期完成談判,張蘊嶺認為,是雙邊採取了非常務實的原則。比如“早期收穫”及市場開放時間區別對待原則。“早期收穫”這個概念已經被用於WTO多哈回合。正是因為有這樣務實的處理方式,雙邊的互信在加深。</P>
<P>  新加坡東亞所資深研究員楊沫博士説,中國和東盟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自貿區的全面啟動,將使雙邊進行更加良性的互動。楊沫認為,自貿區啟動後,東盟和中國的貿易量會有進一步的較大增加,中國將在未來幾年,超過日本和歐盟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P>
<P>  貿易額的增加僅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在用實際行動來幫助東盟改善發展條件。楊沫説:“中國提供八億美元的低息貸款,幫助馬來西亞在檳城建設二十三公里長的跨海大橋;中國在柬埔寨、寮國、緬甸、印尼等國家幫助投資建橋;中國還同意提供技術,幫助越南建設兩條鐵路。”</P>
<P>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中國駐東盟大使薛捍勤説道。她説,在冷戰的背景下,東盟國家起初對中國是不太信任的,但自從一九九一年中國和東盟啟動對話關係至今的十八年來,雙方之間關係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在東盟國家遇到危難之時,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而中國遭遇困難之際,例如四川大地震之時,東盟國家也給予援助。這種患難之交大大增強了中國與東盟間的政治互信。</P>
<P>  薛捍勤相信,中國長期奉行的睦鄰友好、互利共贏的政策會贏得東盟國家的信任,雙方的友好合作將更加深入人心。(完)</P>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