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刺激政策退出與否不能只盯著通脹

時間:2010-01-06 14: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P>  通脹壓力正在成為全球刺激計劃戰略大撤退的風向標,但這種風向標必須綜合多種權衡才能真正成為戰略撤退的依據。這種綜合性指標主要有四率:通脹率、增長率、失業率和利率。</P>
<P>  美國經濟體佔世界比重很大,而且美元作為國際通貨,對世界輸送流動性,因此,美國的政策風向標對全球政策影響最大。</P>
<P>  首先,從美國的歷史數據來看,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存在一條所謂的菲利普斯曲線,失業率上升,通脹下降,反之亦然。但是,這條曲線在70年代出現滯脹現象遭遇到了挑戰,而美國果斷採取了高利率,結束了滯脹,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經濟蕭條。因此,現在依然處於經濟低增長的美國,不敢貿然加息。</P>
<P>  其次,從現代美國刺激計劃退出的依據來看,主要是通脹率達到2.5%,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增長率達到4%,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或可能停止刺激政策。</P>
<P>  而現實是,伯南克採取的是反通縮的政策,而非反通脹的政策。依據主要是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及製造業産能過剩表明資源閒置嚴重,因此美國經濟並無通脹風險。美國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增長,進一步保就業和保持價格的穩定。</P>
<P>  再次,隨著近期大宗商品進入上升通道,資本市場價格上漲對價格的穩定提出了挑戰。美聯儲2009年12月28日推出的針對銀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是以支付利息的“定期存款”方式,吸引銀行把資金存入美聯儲。但美國的管理層目的很明確,這只是一種試劑,作為測試退出寬鬆貨幣政策的工具。</P>
<P>  顯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開始了退出刺激計劃,而僅僅是扔掉拐杖,看看市場的承受能力有多大。由於1929年大衰退後政策教訓,美國人是不敢貿然退出刺激計劃的。美國的政策目標不僅僅是盯著通脹率,更多的是保持經濟的增長和保就業。</P>
<P>  就中國而言,通脹壓力也在不斷上升。這種壓力出現了兩極現象:一極是農産品、資源、能源價格、資本價格、房價不斷上漲帶來了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壓力,另一極是很多産業仍然處於産能過剩的階段,實體經濟面臨冰與火的雙重考驗。</P>
<P>  在這種背景下,政策目標不能僅僅盯著通脹率,而是要綜合考量通脹率、失業率、增長率和利率四重因素。</P>
<P>  第一,進入2010年,中國經濟面臨著資産價格上漲與實體經濟通縮的冰火考驗。鋻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率,通脹率保持在4%以內,對經濟不構成傷害。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不能採取像提高準備金和提高利率的措施,這些措施對付“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導致的物價上漲是可以的,但對付成本推動型的通脹無效。</P>
<P>  因此,中央要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我們應當做的是,切斷資源、能源等成本上漲全面推動C PI快速上漲的通道,主要措施是平抑資源、能源、農産品價格。</P>
<P>  另外,不能扼殺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否則,把遊資逼入過剩的實體經濟,遊資只能炒作資源、能源、農産品等,造成難以控制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和實體經濟通縮的困局。</P>
<P>  第二,2010年我們保就業的壓力負擔依然很沉重。保就業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關鍵,維持經濟增長、擴大內需的重要保障,鋻於此,2010年的刺激政策退出要謹慎。</P>
<P>  第三,2010年的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9%,但鋻於國內外局勢依然有反覆的可能,經濟可能二次探底,保八還是最低目標。保持經濟復蘇勢頭轉化為穩定增長應當是我們的主要任務,這就需要我們謹慎對待刺激計劃,不能隨便“丟掉拐杖”來試試經濟的承受力。</P>
<P>  第四,2010年貨幣政策依然要保持適度寬鬆,要慎用加息和提高準備金的一刀切政策,這兩項政策對尚沒有走上穩健道路的經濟殺傷力很大。(朱大鳴 )</P>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