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格曼:災難能否讓人們清醒

時間:2009-12-18 10:30   來源:經濟參考報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12月13日發表專欄文章,綜合分析了導致美國聯邦金融體系混亂並最終釀成經濟危機的歷史原因,強調金融監管的必要性並稱如果不從以往的災難中吸取教訓,美國經濟必然在未來重蹈覆轍。以下為文章摘譯:

  在最初開始為《泰晤士報》撰寫文章的時候,我對許多事情的看法都很天真,而其中最大的錯誤想法就是認為即使是那些有權勢、有影響力的人也會被證據打動,在事實證明他們的信念是錯誤的時候,相信他們會改變自己的觀點。

  坦誠地講,這樣的事有時是會發生的。在“格林斯潘學説”流行之前,我一直給予了艾倫-格林斯潘強烈的批評,但我仍對這位前美聯儲主席十分敬重,他已經承認其“金融市場具有自我監管能力”的觀點是錯誤的。

  但他只是具有這種勇氣的個例,上週五眾議院的投票結果證實了這一點。當我們對失去控制的金融體系引發的美國經濟衰退事件還記憶猶新、由衰退引發的失業率仍高漲不下引人關注的時候,全體共和黨議員及27名民主黨議員投票反對對華爾街的過激行為進行適度控制。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美國金融業是如何走到了目前的混亂局面:

  隨著對銀行體系實施嚴格監管,美國經濟擺脫了大蕭條。監管發揮了積極作用,使二戰後幾乎40年的時間裏,美國都免於經濟危機威脅。然而,隨著大蕭條帶給人們的慘痛記憶漸漸遠去,銀行業開始抱怨他們遭受的嚴格監管,同時一些政治家受自由市場思想的影響也越來越多傾向於滿足銀行的意願。

  對嚴格監管首次進行調整發生在羅納德-裏根政府時期,這一舉動迅速引發了一場災難,就是眾所週知的上世紀80年代的儲蓄信貸危機。最終,納稅人付出了超過GDP2%、差不多相當於如今3000億美元的代價結束了那場危機。

  然而,那些擁護放鬆監管的人仍然毫不畏懼。本次經濟危機爆發前的10年間,兩黨政治家均認為對銀行實施監管的新政只不過是毫無意義的繁文縟節。2003年,最高銀行監管機構大舉修改監管規章文件。

  至此,銀行業徹底獲得了解放,一方面擺脫了傳統監管條例的束縛,另一方面那些本就不相信監管力量的人對銀行業徹底放手,這從銀行大幅放寬貸款標準便可以看出來。結果帶來了信貸的空前繁榮,創造了令人震驚的房地産泡沫。隨後美國便經歷了自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十分諷刺的是,危機發生後,政府需要付出相比一開始避免危機時更大、更廣泛的努力實施干預來幫助美國渡過困難時期。例如對受困企業實施救助,美聯儲大規模地向私營部門提供借貸等等。

  鋻於這段歷史,人們可能認為曾經的災難一定會促使決策者一致贊成重建更具效率的金融監管體制,以避免歷史重演。遺憾的是,大家可能錯了。

  與保守派人士談論經濟危機,你便會進入一個怪異的宇宙。你會發現引起這場經濟危機的是政府官僚主義者而非貪婪的銀行家。在這個怪異的世界中,正是那些由政府贊助的借貸機構觸發了經濟危機,那些小規模的放貸機構卻承載了絕大部分的次級抵押貸款。在這個世界中,監管機構竟會強迫銀行向那些不具備資格認證的借款人提供貸款。甚至前25家次級抵押貸款機構中,只有一家受制于相關的監管規定。

  而這些保守派人士還忽視了商業房地産領域遭遇的災難。在他們的世界中,僅有的不良貸款只是指那些貧窮人民和少數群體成員帶來的,因為那些購物中心或者辦公樓開發商的不良貸款不符合他們對事件的敘述。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敘述的流行反映出了厄普頓-辛克萊闡述的法則,即如果一個人正是依靠他對某事物的不了解而獲得薪水,那麼想去讓這個人了解這一事物將是非常困難的。如民主黨所述,在眾議院對銀行業改革提案進行投票的三天前,共和黨領導人與超過100名金融業的遊説議員會面協調戰略。此外,這種敘述的流行也反映出了現代共和黨面對破産的思想,這種思想並不會讓銀行直面美國經濟現實。

  所以,金融體制改革將取決於民主人士。具體點説,既然眾議院通過了改革議案,那麼最終結果將取決於參議院溫和派的民主人士。他們會從美國經濟遭遇的災難中吸取教訓,參透金融改革的意義嗎?

  我們只能但願如此。但目前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近來的經濟危機並沒有讓政治家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麼將來我們將會被迫重蹈覆轍。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