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上海GDP增速為何在全國列倒數第一?

時間:2009-05-04 09:41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上海市統計局近日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上海GDP增速同比下降近8.5個百分點至3.1%,此增速遠遠低於同期全國6.1%的水準,在已經公佈同類數據的二十多個省級行政區劃中位居末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上海遭遇發展瓶頸既有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等短期因素作祟,更與其率先面臨經濟轉型重任有關。

    首先,上海是全國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地區,有數據表明,上海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高達170%,而這一數字不僅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甚至比同為外貿重鎮的廣東(150%)和江蘇(120%)也要高出許多,這決定了上海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更為敏感,如今年一季度,上海進口、出口以及進出口總額同比分別下降32.1%、20.8%和26.3%,三項降幅均大於全國水準(30.9%、19.7%和24.9%);

    其次,上海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最高的地區,因此,在目前民間投資意願低迷而公共開支力度空前的情況下,中央政府統籌區域發展的意願很容易導致其資本獲得相對較少。關於這一點,最直觀的結果是,今年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8.8%,反觀上海的情況卻是,該項指標竟然低至接近於零增長的1.7%;

    第三,上海是全國最先進入工業化後期的地區,但是,與全國其他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一樣,上海之前的快速工業化主要有賴於交通便利,以及因之發生的生産要素快速集聚。由於這一過程並未帶來技術水準同步提升,以上海為代表的先發地區並不能排斥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中的欠發達地區逐漸加入競爭者的行列,更有甚者,伴隨先發地區商務成本不斷上升,其在起步階段因地理位置而擁有的競爭優勢反而會逐漸退化為競爭劣勢。

    鋻於形勢變遷,上海曾在全國率先提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但是,經濟政策並非輕易可以轉向,任何政策一旦實施,就會因為自增強作用而表現出或多或少的路徑依賴。此願景與現實不相匹配的情況比比皆是,譬如説,2008年以來,上海六大重點發展行業工業總産值同比增幅下降快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總産值;再譬如説,上海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雖已實現止跌回升,但是去年上半年創下的階段性新高10.4%,仍遠低於2001年取得的歷史峰值12.5%。

    上海遭遇的發展瓶頸絕非上海一地之困,原因在於長期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領頭羊的上海能否順利實現經濟轉型,預示著身處大規模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能否在更大範圍內、更長時期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有序發展。要知道,在中國這樣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中,雖然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但就最基本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路徑而論,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更不用説,上海等地以往發展所借重的推力,如更多的外商投資、更多的財政支出等,時至今日仍是大部分地區政策激勵的核心目標。

    過度依賴初級要素投入遲早都會難以為繼,長治久安的惟一辦法是轉而注重高級要素的培育和投入。目前來看,比較令人樂觀的是,以上海為先導的我國改革開放先發地區的前期增長已經産生出對於高級要素的強烈需求,與此同時,為了滿足這種新的需求,各類旨在重新調整資源配置的制度創新開始從誘致和強制兩個方向發生、發展。按照以往經驗,一旦先發地區因為制度創新重新獲得相對效率,更為廣大的後發地區就可通過仿傚一併轉入新的軌道。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