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臺商融資難題:融資“金鑰匙”到底在哪?

時間:2009-04-29 10:0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金融危機對大陸臺資企業的衝擊有多大?大陸方面為解決臺資企業融資難做了哪些實實在在的事?從根本上解決融資問題,“金鑰匙”在哪?

 

  今天,“臺胞”、“臺商”、“臺資企業”這樣的字眼,對於兩岸的民眾而言,早已不再新鮮。一直從事臺灣農産品貿易的臺商溫仁得剛從福建來到北京,他對記者説:“到便利店買東西都能碰到臺灣人。怎麼在北京找老鄉也這麼容易呀!”

  20年的時光,已經讓兩岸經濟交往、人員往來以及情感的交流大大增進。目前大陸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已達7萬多個。大陸是臺商第一大投資地。

  “20多年來,大陸臺胞們參與著大陸改革開放的進程、分享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成果。”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葉惠德説,“不過,成長中的臺企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

  融資問題,是比較集中的一個話題。

  臺商説:融資難!

  “早期到大陸來投資的臺商,大都從事的是傳統製造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普遍面臨著産業轉移、産業升級的問題,這就對資金有了更大的需求。”昆山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楊登輝現身説法:“剛到大陸的時候,我從事的是紡織業,1996年開始步入IT産業。很多臺商走過的都是這條軌跡。”

  “金融危機對大陸臺資企業的衝擊很大。”臺企聯監事長丁鯤華説,“在大陸的臺企中有80%是生産型企業,其中又有80%左右是外銷型企業。因為訂單快速下降,企業資金回收困難,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問題。”

  雖然已經轉産電子産業,楊登輝也有同感,“日子不好過,像過寒冬。很多臺企都處於資金鏈緊繃的狀態,還有一些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的。”

  大陸臺企的融資狀況如何?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會會長梁國揚表示:“兩會前,我們在閩、滬、蘇、京、津等地區的調研中,臺商反映最多的是融資難問題。”

  其實,融資難並不是新問題。北京臺商徐樂眉坦言:“特別是前些年,由於當時民進黨當局的限制性思維,兩岸長時間無法直接通匯,像我們這樣的中小臺商融資真是挺難的。有的臺商甚至不得不通過地下錢莊、銀樓渡過融資難關。但是通過地下金融機構不僅要損失鉅額手續費,還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

  求助於島內、從島內借貸也並非易事。“臺灣地區經濟目前也非常艱難,島內最新經濟預測認為,2009年臺灣的經濟增長率是0.56%,這將是2002年以來的新低。”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林玉芬説。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進一步分析指出,兩岸金融交往還是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陸臺企的融資手段和渠道。比如,在大陸的外資企業融資,可以通過外資公司的母公司進行,以目前兩岸金融業合作的現狀來看,臺商想通過以上的渠道融資,還是比較困難。

  鉅額融資不是“空頭支票”

  2008年12月舉辦的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期間,中臺辦主任王毅宣佈了十項惠臺措施,其中一項就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將在今後2至3年內為臺資企業提供總計130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貸款。

  對此,臺商們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類似“久旱逢甘霖”、“雪中送炭”這樣的詞彙。

  “面對金融危機,資金對於企業來説如同血液對於人一樣重要。”葉惠德表示,大陸各銀行的融資支援,讓廣大臺商看到了大陸幫助臺企脫困的決心,更堅定了度過經濟寒冬的信心。

  “這是一個溫暖的訊息,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溫仁得説,這表明瞭國家對臺資企業的關心和扶持,讓更多的臺商感受到了大陸的善意和誠意。

  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第一任會長張漢文説,很多中小臺企陷入困境,他們很想轉型和自主創新,但需要資金。如果能得到貸款,對他們而言,就是非常關鍵而及時的商機。

  臺商們還十分關心另外一個問題——新增的融資額度如何真正落實。

  2009年2月27日和28日,國臺辦分別在蘇州和東莞舉辦了兩場臺企銀企座談會。金融機構負責人與臺企代表面對面交流,聽取臺商代表在融資貸款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提出的建議。據了解,在蘇州召開的座談會結束後,中國工商銀行與15家參會的臺企還舉行了集中簽約儀式,共簽署了34.6億元的融資貸款項目。

  3月25日,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在記者會上再一次表示,大陸方面對臺資企業作出的融資承諾,一定要、也一定會落到實處。目前各銀行正在分別採取各種措施,積極予以落實。僅中國工商銀行自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上旬,就已向500多家臺資企業提供融資約40億元。

  記者從3家銀行了解到,發放貸款的金融計劃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各家銀行都表示將積極落實這項政策。國家開發銀行表示將加快臺資企業貸款評審和發放進度,除中長期貸款外,還可以發放流動資金貸款。中行方面表示將簡化審批流程,做好臺資中小企業的授信工作。工行方面也表示將針對臺資企業不同經營特點和融資需求,採取多品種、多形式組合融資。

  事實上,近年來,給臺商以溫暖和信心的“數字”還有很多:

  2005年9月,國臺辦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5年內為臺企提供300億元貸款的開發性合作協議;2006年7月,國臺辦又與華夏銀行簽署5年內為臺企貸款200億元的合作協議。

 

編輯:邵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