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引入競爭機制

時間:2013-01-21 09:00   來源:人民日報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以市場化改革推動分配公平</p>
<p>  我們強調“改革在路上”,就是要推進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進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市場的邏輯,拓展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p>
<p>  上週五,國家統計局首次披露我國基尼系數。此前一天,《行動通訊轉售業務試點方案》正式對外徵求意見,民營企業有望獲得電信虛擬運營商牌照,這意味著民間資本進入電信行業邁出了重要一步。</p>
<p>  兩則消息,看似相隔甚遠,卻有內在邏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讓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需要引入競爭機制。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推進利益增量、優化利益存量,如何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p>
<p>  <strong>期待電信市場進一步開放</strong></p>
<p>  歷史不會遺忘每一個時段的獨特貢獻,但也不會因為這種貢獻就止步不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不僅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柱性支援,還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責任。當然,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時代浪潮下,國企也面臨著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新課題。</p>
<p>  民眾的直接感受,或許更能説明問題。有全國政協委員曾批評:“從北京打(電話)到紐約,和從紐約打(電話)到北京,價格相差十倍左右。”而除了電話通信費,相比許多國家,我國“網速慢、收費高”、“假寬頻”等問題也久遭詬病。儘管上述現象有複雜成因,但此次“轉售”,人們還是寄予厚望,並期待電信市場進一步開放。</p>
<p>  對一些行業而言,如果説十幾年前因為尚顯弱小需要保護成長,那麼今天,已經到了必須靠市場沖浪強健體魄的時候了。加入WTO以來,歷經多輪資産重組與軟硬體革新,三大電信運營企業已經擁有領先的資金、技術、信用實力與人才隊伍。在此背景下,“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電信領域”,“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已成為電信行業獲得更大發展的動力來源。</p>
<p>  回顧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歷程,從“無市場”到“有市場”,是一個根本性轉變。今天,我們強調“改革在路上”,就是要推進市場經濟改革的進程,進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市場的邏輯,拓展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p>
<p>  <strong>尋找收入分配改革的支點</strong></p>
<p>  這些年來,無論是“天價吊燈”、“團購商品房”,還是公積金差距等,人們對一些行業集中度較高的企業“羨慕嫉妒恨”。其背後,正是由於競爭不足所形成的利益關係扭曲。</p>
<p>  在這個意義上,“提低、限高、擴中”的收入分配改革,絕不能理解為簡單的“削富濟貧”,而是既包括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的轉移支付,也要在初次分配中同樣兼顧效率與公平,因此要從“更加公平的市場”上著力。只有培育市場公平,才能更好地鼓勵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為“收入倍增”打下堅實基礎。</p>
<p>  因此,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杠桿的支點選取至關重要。這個支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平的市場,所有企業,都能按照法治規則平等行事。只有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讓自由競爭激發效率、重塑公平,改革方能牽一髮而動全身,收入差距才能逐步縮小。</p>
<p>  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縮小收入差距,還要善於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以電信行業為例,最大的利益增量在於廣闊的內需市場。5.64億的網民,4.2億的手機網民,42.1%的網際網路普及率,新一代通信技術的方興未艾,市場開放機制進一步完善,均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同臺競技創造出時代的契機。</p>
<p>  抓住這些有利的契機,我們就能在民智的充分涌流、民生的日漸改善中凝聚改革共識、獲得發展進步。</p>
<p>  法學家梅因指出,“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更深層次的改革應讓“契約精神”取代“身份觀念”。讓十八大提出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發展理念,更多地照進社會現實。(周人傑) </p>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