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
我國經濟在中高端技術領域受到發達經濟體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在低端技術領域則面臨要素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的追趕競爭。加之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已經由生産能力的大規模擴張轉向提高生産效率、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已經由經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主。這就要求把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向深化改革開放和強化創新驅動,轉向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向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轉向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要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應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以改革創新推動經濟增長轉入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中心的新軌道。
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已進入第六個年頭,世界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充滿變數。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全球增長方式、供需關係和治理結構深刻調整,世界經濟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全球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市場擴張速度明顯放慢,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我國繼續依靠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難度明顯增大。西方主要國家加大科技投入和體制調整力度,産業變革孕育新突破,技術融合形成新態勢,生産方式、分工體系和市場結構發生新變化。我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在中高端技術領域受到發達經濟體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在低端技術領域則面臨要素成本更低的新興經濟體的追趕競爭,繼續依靠大規模投入發展製造業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的空間明顯縮小。既有的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被打破,反映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力量此消彼長的新格局尚在形成之中。我國要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必須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從國際環境看,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
從國內看,我國發展仍然具有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可以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將創造新的消費和投資需求,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沿海地區産業向中西部加快轉移形成的動態比較優勢,有利於經濟更長時期保持較快增長態勢。但也應看到,隨著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勞動力、土地、礦産資源等生産要素低成本優勢正在減弱,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進一步顯現,生態環境約束持續強化。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放緩,老齡化進程加快,儲蓄率和投資率逐步調整,潛在增長水準趨於下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製造業産能相對過剩的矛盾趨於突出,依靠大規模增加資源和要素投入、不斷擴大産能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路子越來越走不下去了。總體看,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已經由生産能力的大規模擴張轉向提高生産效率、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已經由經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主。在新形勢下,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已經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內涵和要求
從宏觀層面講,提高經濟增長品質,主要是提高國民經濟投入産出率,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提高經濟增長效益,主要體現在勞動報酬和居民收入增長上,還體現在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加上。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並非不要數量和速度,而是要實現數量和品質、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否則提高品質和效益就無從談起,增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就缺乏物質基礎。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要求的是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是品質和效益不斷提高的速度。
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要求切實改變重數量輕品質、重速度輕效益的做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粗放特徵比較明顯,經濟增長過多依靠投資拉動,投資率長期偏高,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不足,産業結構不合理,製造業産能相對過剩,重復建設問題嚴重。如果不儘快扭轉這種高投入、低品質、低效益的粗放發展方式,發展成本就會越來越高,路子就會越走越窄,即使通過增加投入把速度提升起來,也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必須痛下決心,從根本上改變重數量輕品質、重速度輕效益的做法。
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要求著力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改革開放以來,勞動生産率提高對經濟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但過去勞動生産率提高主要得益於勞動力從生産率較低的農業部門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隨著勞動力轉移規模減小、速度下降,勞動生産率提高速率減緩,繼續增加勞動力投入又受到勞動力市場供需形勢變化的制約。因此,必須下決心加大科技和人力資本投入,發揮科技進步對提升生産效率的關鍵作用,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
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要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性。近年來,我國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但單位産出的資源和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環境污染仍然較重,經濟發展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仍然過大。必須下決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資源環境約束的倒逼機制,把資源環境壓力轉化為技術進步、産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
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要求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條件下,創造比以往高速增長時期更高的效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速度效益型”特徵比較明顯,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長都建立在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基礎上。如何創造比以往高速增長時期更高的效益,是今後一個時期面臨的重大課題,也對經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推動經濟增長轉入新軌道
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要求把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向深化改革開放和強化創新驅動,轉向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向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轉向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經濟增長轉入以提高品質和效益為中心的新軌道。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關鍵。應加快土地、技術、勞動力、資本等生産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以更好地發揮我國資源要素潛力和綜合配置優勢。全面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破一些行業存在的“玻璃門”和“彈簧門”,強化産權保護,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改革資源環境稅費制度,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是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中心環節。應加快推進科技與經濟的融合,促進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對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支撐能力。支援企業加強研發平臺建設,鼓勵科技要素向企業流動,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特別是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向企業轉移機制。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積極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機制,強化創新驅動的教育和人才基礎。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結構調整是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重要舉措。應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持續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基礎上,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拉動作用。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應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點,鼓勵有條件的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就地落戶,鼓勵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産業集聚發展,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轉移就業,著力提高城鎮化品質。把化解産能過剩矛盾作為重點,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落後産能,推動産業重組、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佈局優化,促進産業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提升産業整體素質。
更加注重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重要體現。應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著力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加快形成更加兼顧公平與效率的收入分配製度,創造條件讓全體社會成員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和公平競爭富起來。
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綠色低碳發展是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的重要途徑。應推動能源生産和利用方式變革,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擴大並網風電和光伏發電規模。加強節能與提高能效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投入,加強工業節能技術改造,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