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開放路:中國市場與外企分享開放成果

時間:2012-09-21 08:5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製圖:本報記者 潘笑天

  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增至1160億美元,年均增長9.2%,落戶中國外企增至34.8萬家;跨國企業在華加大投資,創業型企業來華尋找機會;從市場中心到研發中心,從熟練勞動力到核心研發者;向世界打開的大門,廣泛的市場準入,中國為外資所在國提供了大量的市場、就業、人才……

  2002—2011年的10年,中國與外資企業分享成果,共贏繁榮。

  1

  市場中國,外企增長的引擎

  “在中國,一個城市可能就相當於別的國家一個國家那麼大。”説到中國,剛剛履新的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賀樂賦説,這是讓世界震驚的機會。

  10年間,這個大市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1年的近3.8萬億元增至2011年的超過18萬億元,且還在繼續增長。如今,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190個,在華投資的全球500強企業已超過480家。

  “在過去幾年裏,沃爾瑪在中國始終以雙位數保持新門店數量的穩健增長。”沃爾瑪中國公司事務高級總監李玲説,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已佔到其國際業務總銷售額的近10%。

  上海美國商會的調查顯示,2011年78%的在華美資企業實現盈利,2/3的在華美資企業營業收入增幅高於母公司全球增幅。

  中國已向外資開放了多達10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和幾乎所有的製造業部門;中央及部委高層亦多次強調外資在華設立的企業是中國企業,對其一視同仁;多項引導和助力外資發展的政策先後出臺……如是種種,匯聚成中國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

  在華投資總體規模不斷擴大,項目規模也越來越大。“10年前,上千萬美元的項目已經了不得,而現在過億美元,甚至數十億美元的項目已不稀奇。三星電子快閃記憶體晶片項目落戶西安,一期投資就有70億美元。”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説。

  2

  智慧中國,外企的第二個家

  從“在中國,為中國”到“在中國,為中國,為世界”——2011年,惠普公司將其在中國的戰略,做了這樣的改變。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總裁張亞勤將中國稱為“微軟的第二個家”,“中國對微軟來講不僅僅是一個市場、一個研發和人才的中心,而且是一個戰略的中心,是第二個家、第二總部”。

  在上海,山特維克設有其全球最大的礦山工程機械裝配中心;在天津,建設投資額達10億元人民幣的阿爾斯通全新的水電設備生産基地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從中國輻射全球,成為越來越多外企的選擇。中國歐盟商會的調查顯示,38% 的受訪企業今年已在華設立了全球業務部(GBU)總部。

  “中國現有的大型外資研發類項目以及研發中心,基本上都是在10年中迅速增長起來的。”王志樂説。到2011年,外企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達1600多家。

  根植於民眾的“中國智慧”,日益增強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對創新的尊重,則成為這種嬗變的保護和助推器。

  3

  轉型中國,外企的新商機

  經歷10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正在面臨著“調結構、轉方式”的轉型,利用外資也是如此。

  轉型須經陣痛。今年1-7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下降3.64%,一時間各界憂心忡忡。

  然而,數字的下滑卻反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新走向:中國不僅要“引資”,更要“選資”。優化結構和提高品質的轉型雖對引資規模造成影響,但卻昭示了陣痛下的新成長。

  “鼓勵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産業。”這是2010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對轉型之路的清晰勾勒。

  王志樂表示,投資國關注中國人口紅利減少時,殊不知中國勞動力性價比正在提升;中國還有繼續擴張的市場和超強的産業配套能力。

  轉型中,中國引資更添新魅力。“眼尖”的外企已抓住新商機。高科技産業利用外資穩步增長,引資金額從2002年79.3億美元增至2011年108.9億美元;服務業成為引資新高地,2011年中國服務業利用外資所佔比首次超過製造業,中國已躍居全球第二大承接離岸服務的外包市場;中西部吸引更多投資目光,利用外資佔全國的比重從2002年的3.8%升至2011年的10%。

  中國美國商會調查顯示,2011年,78%的受訪美資企業仍將中國列為其全球投資的三大目的地之一。中國歐盟商會的調查也顯示,2012年,3/4的歐盟企業將中國視作其進行投資的全球前三個目的地之一,受訪企業的63%計劃在中國進行新投資。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