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數字表明,“十二五”水電發展投資目標的實現不容樂觀。
“對照‘十二五’水電發展規劃5年開工1 .6億千瓦裝機容量(含抽水蓄能)的水電投資目標,目前的進度是兩年才完成了一年指標,如此下去,投資目標恐難達成。”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對《經濟參考報》表示。
張博庭透露,2011年我國核準開工的水電約為1268萬千瓦,2012年的目標是爭取達到2000萬千瓦,這樣即使到2012年底,總共才核準3000多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的水電項目。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曾指出,“十二五”規劃提出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並且明確“十二五”期間要開工建設1.2億千瓦水電的目標。
記者了解到,1.2億千瓦是“十二五”規劃的常規水電發展目標,再加上規劃的0 .4億千瓦的抽水蓄能,共1 .6億千瓦,平均下來每年需新增3200萬千瓦裝機容量。雖然並沒有敲定每年的指標,但這一形勢相當於2/5的時間才完成1/5的量。
國家能源局發佈的2011年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水電新增設備容量為1225萬千瓦,佔比13.6%,排在風電新增裝機容量之後。而據中電聯日前預測,2012年,我國新增水電裝機容量將達2000萬千瓦左右“兩年3000多萬千瓦,等於才完成了一年的指標,這主要是由於水電核準難題尚待破解。”張博庭説,自項目管理由審批制變為核準制後,水電建設所需要的幾十項行政許可,都相當於具有一票否決的作用,很多水電項目的核準常常在行政許可程式的審批上頗費工夫。
記者調研多個大中型水電項目時了解到,環保、移民等方面的行政許可手續耗時較長。但也有意見認為,相關行政許可審查不應因追求投資進度而放鬆。水利水電科研院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大中型水電項目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應充分重視。
據統計,截至“十一五”末,我國已有6400多萬千瓦的水電拿到了前期工作的“路條”,可現在又過了近一年半的時間,其中獲得核準的還不到1/3。
據悉,“十一五”期間大型水電項目審批曾一度處於停滯狀態,2006年至2009年新核準水電裝機容量分別為1950萬、234萬、724萬、737萬千瓦。此後,在節能減排的壓力下,2010年大型水電項目審批恢復,2010年和2011年水電新核準裝機容量分別達1613萬、1268萬千瓦。不過,水電建設週期通常需要5至8年,因此近年來水電新增裝機量並不明顯。
我國的減排目標是,到2020年,單位生産總值(G D 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5%。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此前表示,2020年要達到上述目標,初步規划水電裝機容量需達到約3 .8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3 .3億千瓦以上(抽水蓄能電站5000萬千瓦),年發電量1.15萬億千瓦時。
對於因水電投資進度緩慢而致使減排目標完成壓力增加的問題,劉樹坤認為,實現減排目標與在保護環境與生態的基礎上發展清潔能源同等重要,應慎重決策。(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