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綱要發佈 中國勾勒五年産業發展路線圖

時間:2011-03-17 10: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3月16日,新華社受權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專家和學者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十二五”規劃綱要從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未來五年中國産業路線圖。即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傳統製造業轉移和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興産業、提升現代服務業規模和效率四條主線,構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的支點。

  記者採訪多位經濟學家和産業專家,他們總體認為,“十二五”規劃綱要順應了世界産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這將使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走上一個良性迴圈。

  多位權威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央政府迅速出臺了“4萬億”投資計劃。金融危機仍在肆虐之時,十大産業振興規劃依次出爐,這是走出危機之策,更是製造業技術改造和産業升級之舉。而這些産業振興規劃將與“十二五”規劃綱要關於“提升製造業”的精神相吻合,需要在“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指引下進一步實施下去。

  “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新變化,導致國際産業轉移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趨勢,這些變化值得中國在下一個五年裏仔細考量。”亞太總裁協會全球執行主席鄭雄偉表示,金融危機後世界産業格局將呈現兩大特徵,一是國際産業技術升級和區域轉移向縱深進行;二是新興産業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專家表示,新的五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相當關鍵,這是其他産業部門結構調整順利進行的基礎“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説,“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精神,在新的階段,我們要突出‘加快’兩個字,即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再用傳統的辦法,應當轉變發展的方式,注重金融資本的力量、人力資本的力量、科技力量的投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表示“根據規劃,我們對於傳統製造業,一個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順應國際産業發展趨勢,採取差別性的區域經濟引導政策,實施傳統産業有序轉移,我國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産業轉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

  而國際權威機構的預期是,危機後世界産業格局的另一個特徵就是新興産業的份額和重要性將進一步凸顯。

  “從‘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我國需要加快新興産業核心、關鍵技術的開發和産業化,避免陷入不利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國科技戰略研究院産業科技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峰表示。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根據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特徵,立足我國國情和科技、産業基礎,現階段將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産業。

  “根據國家前期的規劃,到2015年,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增加值佔中國G D P的比重將提高到8%,到2020年將升至15%。可以預期,戰略性新興産業將在未來五年裏逐步成為國民經濟先導力量。”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産業所所長王昌林表示。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産業調整轉型升級”課題組測算,未來3年新能源産業産值可望達到4000億元;2015年環保産業産值可達2萬億元;資訊網路及應用市場規模至少達到數萬億元;而數字電視終端和服務未來6年將累計帶動近2萬億元的産值。

  專家和學者們還表示,“十二五”規劃綱要重筆點出“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這是中國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其關係到現代産業體系的完整和效率。 

  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司長唐元説,“未來十年,我國有可能從現在的每人平均G D P4000美元提升到1萬美元左右,進入發達國家行列。未來我們的發展空間在哪?如果僅僅靠第二産業,這不現實也不應該,因為第二産業是一個高耗能、高耗資源的産業。”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一、二、三産佔G D P比例,第二産業還在45%到50%之間,第三産業佔40%,第一産業佔10%到20%。在發達國家,三産佔G D P的 比 例 一 般 都 是70%到80%,美國佔77%。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急迫需要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第二産業的狀況,加快第三産業發展,使一、二、三産業結構相協調。”

  多數專家和學者建議,未來五年我國需要從三方面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是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産的服務業,以發展生産服務業為重點,帶動我們整個服務業加快發展;二是要規範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務業,要大力發展社區衛生、家政服務、養老托幼等社區服務業;三是重視改善面向農村的服務業。

  專家們還指出,“十二五”規劃綱要對我國産業發展的規劃還突出了一個重要的方面,即要全面提高資訊化水準。要加快建設寬頻、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資訊基礎設施,推動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資訊化。

  “這將使我國傳統製造業的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創新步伐加快,使産業結構調整的效率得以提升。”鄭新立表示。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