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復興已成美國國策 再工業化瞄準高精尖

時間:2012-12-24 10:11   來源:人民日報

  聚焦實體經濟

  “再工業化”瞄準高精尖

  製造業復興已成為美國國策。在這個大選年中,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在競選活動中均大談“增加就業機會”、“增強美國製造”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所有這些均與包括製造業在內的美國“再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上臺的奧巴馬政府將“再工業化”視為走出經濟困境的重要路徑,其背後有著經濟、社會和政治綜合因素考量,並先後出臺了《重振美國製造業政策框架》、《先進製造夥伴計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等綱領性文件。

  解決就業、增強“美國製造”在美國大選年中首先是一個政治問題。在此背景下,蘋果公司日前宣佈將把部分電腦生産線遷回美國的舉措便格外引人注目。然而,透過政治色彩濃烈的“美國製造”的鼓噪,冷靜觀察美國“再工業化”內涵,便會看到其實質並非單純的“製造業回流”或勞動力密集型生産流水線的低水準原樣回遷,而有著更為深遠的戰略謀劃。簡言之,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在於從高、精、尖入手佔領21世紀國際製造業戰略制高點。美國“再工業化”的領域不斷擴展,資訊、節能、新能源、高附加值的先進製造業成為拓展前沿。  本報駐美國記者 溫 憲

  中小企業是重要載體

  據德國多個經濟研究機構預計,2012年德國全年增長率在0.8%左右。這一數據與過去兩年3%、4%的增長率相比有很大落差,然而在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歐元區整體出現新一輪衰退,歐債危機令多數歐元區國家叫苦不迭的情況下,德國經濟“風景獨好”,引來了各國羨慕的眼光。

  臨近年末,德國各大經濟研究機構發佈新的經濟形勢報告,多數認為德國經濟還將迎來新一輪增長。德國經濟“五賢人委員會”(經濟專家顧問組)主席沃爾夫岡弗朗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德國經濟憂中有喜,經濟增長雖放緩,但能免於陷入經濟危機。德國經濟較好的發展態勢得益於德國政府對勞動市場、企業稅收和工資福利的改革,這些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的就業,德國的失業率一度下降至20年來最低,且幾年來一直維持較低水準。而所有的這些改革發展措施,都建立在德國實體經濟的基礎之上。

  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施耐德認為,出口貿易是德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柱,而德國出口的主要産品,來自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德國近百年來都是一個傳統的工業國,注重發展實體經濟。德國的大學注重基礎性、應用性科研,大學裏最熱門的專業是工科,而不像美國大學最熱門的是金融學專業。德國繁榮的中小企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而令美國、南歐國家經濟陷入危機困境的金融投資、房地産行業,在德國完全沒有形成氣候,使德國在債務危機中能倖免災禍。 (本報駐德國記者 黃髮紅)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