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吹皺一池春水:攪動傳統産業回歸實體經濟

時間:2013-01-05 10:23   來源:東方網

  電商,無疑是2012年産業經濟領域最閃亮的明星。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過剩、虧損、低迷等字眼不停地撞擊著眼球。而就在我們為脆弱的産業經濟唏噓不已的2012年,電商行業卻接連創造了一連串振奮人心的時刻和數字。僅“雙十一”一天,淘寶和天貓即完成了191億元的交易額。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2年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計算,191億元佔到全國零售總額的30%。

  在2012年的年度經濟人物頒獎晚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放言,10年以後電商要佔零售市場的一半。這一豪言引來了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約賭”:“電商再厲害,但像洗澡、捏腳、掏耳朵這些業務,電商是取代不了的。我跟馬雲先生賭一把:2020年,如果電商在中國零售市場佔50%,我給馬雲一個億,如果沒到,他還我一個億。”

  大佬“對賭”讓我們從瘋狂電商帶來的震撼中醒過來,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不再隔岸觀火,對電子商務覺醒並爭先恐後投向電商行業,而電商行業是否正在引發産業經濟的新一輪變革,也正引發著整個社會的深思。

  攪動傳統産業

  “雙十一”、“雙十二”的接連血拼,讓劉小姐發現自己竟然一個冬天沒進過商場,小到日用品,大到傢具電器,劉小姐的日常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購。而在劉小姐周圍,朋友、鄰居、親友中多的是追著電商促銷日搶購、跟風的人。

  電商雖然早已滲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但卻從未像2012年這般“飛入尋常百姓家”,並開始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消費方式。

  2012年,是電商行業硝煙瀰漫的一年,也是電商行業高歌猛進的一年。

  從2012年年初開始,品聚、樂酷天、耀點100、維棉網等電商紛紛倒閉,沒有捲入倒閉潮的電商開始合縱連橫共抗“寒冬”。9月,紅孩子出售給蘇寧,蘇寧借此在母嬰類細分領域圈地,加速實現“去電器化”;10月,1號店委身沃爾瑪,沃爾瑪的電商佈局有了基礎,而1號店也從沃爾瑪獲得供應鏈和資金支援。這期間多家電商巨頭更掀起混亂的價格戰,並吸引了更多傳統行業扎堆進軍電商領域。

  但部分電商去年年初以來的持續虧損沒有降低電商行業的熱度,隨後京東的“618店慶日”,國美“718-728見證底價坐標”,京東、蘇寧的“815價格戰”,讓傳統産業目瞪口呆的淘寶天貓“雙十一網購狂歡節”,萬億元的交易量,證明未來電子商務的巨大發展空間,2012年是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一年。

  一組組數據和一個個炙手可熱的全民銷售日,讓傳統産業眼紅不已且不寒而慄。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6月,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達3.5萬億元,同比增長18.6%。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90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1400萬人。其中電商阿里巴巴的成績更加引人注目。截至2012年11月30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和天貓的交易總額已經達到1萬億元。這個數字佔了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近5%,相當於2011年全國GDP的2%。

  複雜變化的經濟環境,驅使著傳統商家革新自身的商業模式,爭先恐後地進駐電商領域。隨著傳統家電零售行業兩大巨頭國美和蘇寧均鉅資挺進電商領域並展開激烈價格戰,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傳統零售商、以萬達為代表的房地産行業、以居然之家為代表的傳統家居行業、以中石化為代表的傳統能源行業、以順豐速遞為代表的物流行業以及各大銀行紛紛試水電子商務。交行的“交博匯”、中行的“雲購物”紛紛登場,工行、華夏等銀行也計劃跟進,試圖在這個新領域分得一杯羹。

  在電商行業大浪淘沙的過程中,血拼價格、血拼投資讓越來越多的資金實力一般的中小電商倒閉或者被並購,而新加入的一些資金雄厚的傳統行業巨頭則更多側重運用電商平臺擴展自身業務,推廣企業品牌,以便更好地體現線上線下協同互補的優勢,為迎接新商業模式的變革提前做好準備,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公共電商平臺有著較大差別。

  對仍處於粗放格局中混戰廝殺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而言,隨著電商行業成為投資界的重點投資對象,數以億計的資金不斷涌動。更多傳統企業加入電商行業有利於進一步激活大量新鮮客戶的巨大消費潛力,進一步擴大現有的網購用戶規模,擴充整個行業的龐大産業藍圖,但也推動著中國電商行業進入一個密集整合期,少數寡頭壟斷競爭格局逐漸浮出水面。

  回歸實體經濟

  王健林和馬雲的電商對賭,則把社會的注意力進一步集中在了對電商行業的思考上面。

  傳統百貨業則奮起反擊,新世界百貨等傳統零售商抓住聖誕、元旦等傳統節日展開了有史以來最大力度的“出血”大促銷。電商這類新的商業系統在內戰之餘,也和傳統零售拉開了戰線。

  這是一場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戰爭嗎?

  早期依託網際網路而生的電子商務曾被定義為虛擬經濟,實際上隨著電商産業的發展,電商正“飛入尋常百姓家”,最先有著開放意識的傳統商家正加速步入電商行列,越來越多的傳統實體經濟和電商相互融合,正在重新定義著電商行業。

  “電商行業網際網路環境下的電商本質,早已不是以前很多人理解的‘虛擬經濟’,實際上電商已經成為實實在在的實體經濟,是網際網路資訊技術和傳統實體經濟結合的一種新經濟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整合當下資源,降低企業發展成本,提高社會整體效率。”馬雲指出。

  儘管電商行業在高速發展的路上還存在諸多問題,但對於正在大力推進實體經濟的中國來説,對於中國整體經濟增速下滑的2012年來説,我國電商行業在2012年經歷了跨越式發展的最重要意義,則在於它正在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激發了實體經濟內生力,並成為擴內需、促消費的主力軍。

  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去年前三個季度,實體經濟的發展正遇到越來越大的壓力。許多製造企業處於停産或半停産的狀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的情況較為普遍,部分企業經營效益明顯下滑甚至虧損。

  企業經營環境和業績的惡化是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實體經濟的困境,宣告中國原有增長模式出現了問題。人口紅利遞減、全球化紅利消失,意味著中國面臨重大經濟結構調整。這種調整必然導致過渡階段出現經濟增速和企業利潤的回落。

  受基礎設施和房地産投資萎縮等因素影響,包括鋼鐵、有色、建材和化工在內的原材料工業生産形勢低迷,産能過剩問題凸顯,部分行業處在行業性整體虧損邊緣;而受設備投資週期和出口萎縮等因素影響,裝備製造業經濟運作進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狀態;紡織行業運作呈現下滑態勢,生産增速明顯下降,出口數量有所減少,企業效益出現下滑,産業鏈前端虧損加重;電子行業出口延續低速增長態勢,電子行業多家企業利潤下降幅度巨大甚至虧損。

  相比之下,電商行業的紅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傳統商業,但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主任蘇萌所言,電子商務只不過是商品流通的模式和渠道之一,它只不過改變了消費者一種購買方式,也就是説從線下的實體店轉到了線上。

  電商對傳統零售的衝擊加劇,正成為帶動傳統企業實現産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作為新經濟的重要代表,電商行業已經完全自成體系且幾乎無所不包,成為推動實體經濟乃至整個社會進步發展的強力引擎。

  而回歸實體經濟正成為整個“十二五”期間的一個熱門話題。

  王健林表示,經濟是國家的命脈,實業是經濟的基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發展部部長侯永志則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切其他經濟活動的基礎,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經濟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民經濟中的虛擬部門確實做出了貢獻,但是從各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來看,實體經濟比較強的國家,比如德國就能夠做到沒有任何問題,實體經濟較弱的國家則面臨四面楚歌的處境。

  電商和傳統商業混戰的最後結局,不應是兩敗俱傷,而應該是回歸實體經濟後的一場雙贏。

  轉型與融合

  但不可否認的是,以電商為重要代表的新經濟,正改變著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而讓人們生活大變革的還不僅僅是電商。

  回顧2012年,新技術、新産品、新應用、新經濟、新産業應接不暇。電子商務呈社會化與移動化趨勢並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微博行銷與微博商務發揮出新媒體前所未有的優勢;隨著3G網路的規模化發展和智慧移動終端的普及,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規模與微博用戶數劇增,移動APP的應用呈現爆炸式增長,這些都在書寫著新技術帶來的産業新革命。新經濟的變革與創新改變了傳統的行銷格局。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科技水準的提高,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不斷發生變化,方便、快捷是現代人消費的趨勢,企業間的交易也因電子商務的應用使工作效率提高,所以電商行業發展前景明朗,是未來商業的發展趨勢。

  不過,如火如荼的新經濟、新技術和新産業都還處於起步中,雖然已經有能力分得傳統産業一杯羹,卻還沒有足夠的實力真正和傳統産業分庭抗禮。

  正如王健林所言,中國雖然有4800多家電商,但只有一家電商在掙錢,那就是馬雲的阿里巴巴。其他都在虧錢,包括京東,所以很難説現有電商的模式是先進的。

  更多的傳統産業在感到寒意的同時,卻仍堅信著自己的産業難以被取代。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則指出,電子商務是方便了消費者,但品質保證、後續服務不一定跟得上,特別是空調、凈水機等商品,有很多服務問題,而且,網上消費不等於不逛街。

  “電子商務是一種模式的資源增加,但是不能替代,我認為電商和傳統産業兩者將並存。”董明珠説。

  電商勢必仍然需要走一條較長的發展和創新之路。

  而在這個變革的過程中,具有先知先覺意識的傳統企業已經抓緊機會在對自身進行轉型和升級,並積極融入電商行業。

  顯然,電商與傳統産業不應是替代關係,而是共融關係。電商和傳統産業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勢必將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一個趨勢。

  而從中國的整個産業經濟來看,與電商這類新經濟同樣有著巨大發展空間的新産業,也同樣面臨著電商行業的問題。

  因為難得的政策機遇和創新機會,中國正在迅速涌現越來越多的新興産業企業。大批傳統中小企業倒下的同時,更大一批的新産業企業在衝上來。2012年,“城頭變換大王旗”成為産業領域一場看不盡的大戲。

  但在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看來,在發展新産業的同時,更應該著力發揮傳統支柱産業的優勢,尋找新的增長點,開拓新的市場。因為新産業的發展需要長時間孕育和摸索前進,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

  多家傳統産業企業也在呼籲,政府在堅持和完善對新興産業支援政策、鼓勵新興産業企業成立的同時,更要鼓勵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促進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的融合問題,避免將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割裂,傳統産業的轉型和升級應和新興産業的培育和發展結合起來。

  隨著産業領域的覺醒和變革,2013年,註定是轉型和融合的一年。

  “電商國王”馬雲

  他是産業領域的“終結者”,還是行業新體系的建設者?

  “‘雙十一’並不是電商內的大戰,這是新的商業系統對傳統零售開始發起的挑戰。”在2012年的“1111”大促銷中,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和天貓一天即完成了191億元的交易額,這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感到志得意滿,甚至向傳統零售業下了戰書。

  馬雲叫板傳統零售,10年以後電商要佔零售市場的一半。“我們很幸運,能夠適逢網際網路這個時代,一起見證並參與網際網路及電子商務給我們社會帶來 的一次次驚喜和改變。1萬億隻是剛剛開始,我們正在步入10萬億的時代。”馬雲的理想很豐滿:電子商務今天一萬億隻是剛剛開始,現在所做的只是對傳統零售 渠道的變革,未來三至五年,將進入生産製造的變革,直到影響生活方式的變革。

  事實上,馬雲即使不下戰書,阿里巴巴2012年在零售領域的勢如破竹已經衝亂了傳統零售業的陣腳。淘寶和天貓頻繁低價促銷帶來的交易額已經讓眾多傳統零售商不可企及,而更多的中小型實體零售商更是深深體驗了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

  而馬雲所説的電子商務“基本取代”傳統零售的意義所在,即在未來8到10年之中,國內傳統零售業態開始出現頹勢,其市場份額極有可能被電子商務所侵佔。在經歷了銷售寒冬之後,馬雲這一具有破壞力與顛覆性的判斷,更讓傳統零售業不寒而慄。

  不過,馬雲還沒有被勝利衝昏腦子,“電商不可能完全取代零售行業,也不想消滅誰。”他認為阿里巴巴的成功更得益於這個時代。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以 及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馬雲這個電商之王。“電商不會取代傳統商業,但會基本取代。因為它不是模式創新,而是生活方式的變革。”他説。

  在網購的衝擊下,實體零售企業正在緊急調整自身,但馬雲也沒有閒著,2012年,阿里巴巴集團分拆成了阿里巴巴國外、阿里巴巴國內、一淘、淘寶、天貓、聚划算、雲計算七大業務,一方面分兵把守各大關口,另一方面也組合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電商大平臺。

  阿里巴巴這種顛覆傳統生産模式的新方式能夠走多遠,將會對供應鏈的效率提出哪些考驗,現在一切還是未知數。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