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約90%出口商品是貼牌産品 須變身品牌大國

時間:2012-11-30 08:5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利潤微薄地位被動 環境變化風光不再

  “貼牌大國”亟待變身“品牌大國”

  如今,中國製造業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然而很多産品屬於“為他人做嫁衣”的“貼牌産品”。十八大報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專家指出,國家大力進行創新建設之時,正是製造業從“貼牌大國”向“品牌大國”穩步邁進的關鍵時期。

  大量出口商品是貼牌

  許多喜歡國際品牌的消費者對商品上“Made in China”的標簽已習以為常。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品牌就開始到中國沿海地區尋找生産基地,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生産材料吸引著這些國際品牌將製造加工環節放到了中國。全球化産業分工使中國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形成了非常成熟完善的製造業體系。據了解,那裏一間不足百人的中小工廠,就能給超過20個國際知名品牌做代工。

  以箱包而言,有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國際品牌中有95%以上都在中國代工。比如美國品牌Coach,有85%在中國生産。新秀麗亞洲區副總裁Paul Melkebeke稱:“我們所需要的技術、所有的環節,都能在中國找到。”

  雖然中國經濟總量一直上升,但令人汗顏的是,中國是“貼牌大國”而非“品牌大國”。據統計,中國出口商品中大約90%是貼牌産品。而貼牌産品多説明中國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強。目前佔有全球品牌量不到3%的世界名牌商品,佔有全球約50%的銷售額,這些知名品牌90%歸屬於發達國家和亞太新興工業國家或地區。

  “為人做嫁衣”費力不討好

  中國成為“貼牌大國”有其歷史原因。“貼牌是由中國當時的比較優勢決定的。”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發達國家因人力成本上升將其製造業低端環節轉移到中國等新興經濟體,中國當時以低廉的要素和勞動力價格優勢承接了發達國家技術和産業的轉移。

  中國企業貼牌生産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吸引外資帶入先進設備和技術,同時為國家積累了可觀的外匯儲備。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逐漸消失。張茉楠指出,現在,中國的勞動力和要素價格在上漲,人民幣在升值。同時,東南亞、拉美等國家的要素和勞動力價格相比中國低,越南製造、印度製造、墨西哥製造都在替代中國製造。2007年中國製造業出口已開始顯出困難,這種情況迫使中國不得不進行創新,使製造業往産業鏈上游發展。

  一方面,自身和環境的變化使中國不能再坐享“貼牌大國”的座椅;另一方面,貼牌生産微薄的利潤和所處的被動地位讓中國企業難以為繼。比如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售價約10美元,而中國貼牌生産的毛利只有0.35美元。中國企業不僅掙錢少,還得受制于國際市場和外國老闆。

  貼牌生産還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中國為世界各國生産商品,卻消耗了自己的資源能源,損害了環境,最後還被一些發達國家要求負擔超過承受能力的節能減排任務。

  通過創新成為品牌大國

  很多中國企業已看到貼牌生産的弊端。“簡單模倣已沒有前途,貼牌生産難有豐厚回報,走別人的路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要避免受制於人,必須讓自主創新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中航工業通用飛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孟祥凱如是認為。

  張茉楠認為,要使中國從“貼牌大國”成為“品牌大國”,除從研發開始進行技術創新外,還要進行智慧財産權保護。

  “做創新大國之前要做智慧財産權保護大國,這比空喊‘創新’的口號更為迫切!要在全社會樹立智慧財産權保護的意識,讓智慧財産權成為第一生産力。”張茉楠説,要從法律、市場、規則等多方面形成支援創新保護智慧財産權的生態環境。

  實現創新,還要強調人的因素。張茉楠表示,從創造——創新——創業,其中,創造是技術方面的,創新是生産過程,創業是企業家、創業者來完成的。把創新落實到生産力,完成從技術到産業的轉換,都需要企業家來完成。創新不只是技術層面上的,更是要素的重新組合,中國經濟新的比較優勢:人力資本+企業家精神+技術創新,是由企業家來引導和構建的。高素質、有實幹精神的企業家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