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商壟斷奶源 全球奶業供求鏈扭曲嚴重

時間:2013-01-08 10:07   來源:經濟參考報

  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等西方媒體近日連續報道,中國人的搶購行為導致澳洲超市嬰兒奶粉出現缺貨乃至脫銷,直接損害當地嬰幼兒權益。某些媒體嗆聲發問,誰動了我的奶粉?另一方面,部分西方國家中奶賤傷農,牛奶價格甚至低於瓶裝水。在這背後,是國際品牌商高度壟斷之下,全球奶業供求鏈嚴重扭曲,上游的生産者和終端消費者深受其害。唯有正視和破解這些深層問題,方有望終結全球奶業怪象。

  結構性供需矛盾

  在雪梨街頭,一名中國遊客向記者吐露心聲:“國産嬰幼兒奶粉不敢買,國內市場上洋品牌又太貴,大家當然要趁出國機會多買奶粉。”

  一些行業專家指出,國人在境外扎堆搶購奶粉的行為説明,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存在嚴重結構性供需矛盾。中國需求對國外奶粉市場造成的衝擊,正體現了這種矛盾的外溢效應。

  目前,洋品牌佔據中國嬰幼兒奶粉高端市場超過80%,近兩年來最高漲幅累計超過60%。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2年12月21日國外品牌嬰兒奶粉零售均價為每公斤200.71元。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奶價動蕩走低,在西方奶業,奶賤傷農問題普遍而突出。當前,歐盟國家每公升牛奶僅售0.2歐元(約合0.26美元)至0.25歐元(約合0.33美元),澳洲每公升牛奶價格零售價不過1澳元(約合1.05美元),甚至低於瓶裝水價格。

  一邊是國際市場上原奶價格低迷,一邊是洋奶粉在華坐地漲價;一邊是歐盟奶農噴奶反對低價,一邊是中國父母全球搶購奶粉。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上述供求亂象?分析人士指出,國際大品牌商壟斷優質奶源,中外奶業存在巨大差距,供貨商借助壟斷地位操縱價格,西方農牧業投資政策以及中國消費者信心均是重要因素。

  差距蘊含機遇

  一位業界人士形象地比喻,中國奶業是“生産環節的矮子,加工環節的巨頭”。此語形象道出了中國奶業的特點、中外奶業差距及雙方互補性。

  中國衛生部2010年4月出臺的國標把每百克生乳中蛋白含量調整為2 .8克,低於發達國家3克以上的標準;每毫升菌落總數更是較西方主流標準高出20倍。這些差距體現了中外奶業在資源稟賦和生産模式方面的天壤之別。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國內奶源70%以上來自散戶飼養,存在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高、潛在污染源多、牧草資源枯竭等問題。而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奶業大國,奶業發展享有氣候溫和、草場廣袤,遠離污染源等優勢,且多采取大牧場集中生産模式,實現高度專業化、自動化,出奶效率高、品質好。

  儘管得天獨厚,澳、新等國奶業明顯存在深加工能力薄弱、産品附加值不高、抗風險能力薄弱、受大品牌商盤剝等短板。據悉,因缺乏投資,不少澳、新奶粉加工廠在技術設備、品牌行銷、市場渠道方面打不開局面,只能為國際品牌貼牌代工。

  有業內人士指出,若中國奶業的深加工能力和市場優勢結緣國外優質奶源,將可能開闢國際奶業新局面。

  絕地突圍之道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洋品牌不僅佔據高端嬰兒奶粉市場,更開始滲透國內上游奶源,試圖 借 助 品 牌 和 資 本 優 勢 , 最 終 實 現 奶 源 本 地化。長期看來,一些國內奶業企業面臨嚴峻生存壓力。

  專家指出,國內産業部門要實現絕地突圍,就必須深明取捨之道。

  首先,果斷調整奶業發展方向,在保證散戶奶農基本生計前提下,儘快淘汰散戶養殖模式,轉向大牧場集約經營,確保奶源安全,改善品牌形象;

  其次,適時投入週邊作戰,促進中資走出去,實現與國外上游奶業資産融資、經營和股權等層次的戰略合作,控制關鍵資源,打破國際大品牌壟斷優質奶源的局面;

  再次,在融資領域,中國駐外金融機構擁有零售牌照的企業,可深入産業第一線,對擁有優質乳業資産的借款人,優先辦理資産抵押,並與中資實業部門保持溝通,幫助後者有效跟進可能發生的資産拍賣、債轉股等再融資安排。 (記者 傅雲威)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