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乳新國標質疑背後 奶製品企業綁架公民健康?

時間:2012-10-25 10:11   來源:中國網

  10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要求衛生部于法定期限內對河南省消費者趙正軍提出的“要求公開生乳新國標制定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編寫的會議紀要政府資訊公開”予以重新答覆。

  代表著最廣大消費者的趙正軍,所針對的正是衛生部2010年4月公佈的《生乳》(GB19301-2010)等66項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生乳新國標因為標準的退步在社會上引發軒然大波,經過了多次質疑和討論。而此次一審判決結果,掀起了又一個質疑的高潮。

  菌落、蛋白兩項標準堪稱“世界最低、全球最差”

  在生乳新國標中,有兩項國家標準被廣州奶協理事長王丁棉“炮轟”為“世界最低、全球最差”。此前,我國生乳收購標準是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蛋白質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但是,生乳新國標提高了每毫升的細菌總數至200萬,同時將每百克生乳中的蛋白質含量將為2.8克。

  新國標中生乳蛋白質含量低於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菌落總數放寬4倍後,則是美國、歐盟標準10萬個的20倍。

  而早在1986年,衛生部和當時的農牧漁業部推出的《生鮮牛乳收購標準》中,關於蛋白質理化標準的表述為“點2.95%”。 而菌落總數,跟據《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0年第三期報道,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稱,早在2008年,相關部委基於中國的養殖水準,已將菌落總數修改為200萬。

  標準的巨大差異引發了人們的普遍反對,這是2008年“三鹿事件”後的中國乳製品業的又一件里程碑事件,人們對中國乳業信心大減。

  中國農科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其實在一些地方,我國産的牛奶已經能夠達到美國和歐盟的標準,但整體看來,遠遠達不到國外的水準,這種“世界最低、全球最差”在我國這個散養為主的國家是現實,但問題在於,國家標準的制定者明顯“不思進取”。

  單純消毒無法除掉有害代謝物

  標準的高低,直接影響的是消費者的利益。王丁棉告訴記者,蛋白質標準降低了1.5%,營養素少的可就不是一星半點了。而200萬個細菌裏面,除了包含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菌,更重要的是還含有致病菌。細菌數越高,致病菌的分泌産物保留在牛奶裏面的就越多,這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雖然細菌高一點人們不會立即生病,但其中潛在存在著你看不到的危害。很少的蛋白質,那麼高的細菌,消費者花錢卻得不到應有的營養回報,還有可能損害健康,這就是中國乳業的糟糕現狀。”王丁棉説。

  而另一位來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的李興民副教授受訪時告訴記者:“與蛋白質含量相比,菌落總數標準更需要關注。”

  他強調的是生産加工環節中原奶中菌落總數和民眾健康的關係。細菌含量高了,首先需要更苛刻的條件才能殺死更多的細菌,比如提高殺菌溫度和延長殺菌時間,但這會破壞牛奶中的營養。其次,儲藏、運輸中可能産生毒素,這種毒素比細菌更耐熱,在牛奶加工中,即使高溫殺菌也不能將其完全殺死。第三,菌落總數多會産生酶,酶能分解牛奶中的物質,造成牛奶口感下降,並破壞營養價值。比如,出現苦味、沉澱物等。最後,牛奶殺菌是有一定效率的,如果生乳中的菌落多了,成品奶中的殘留菌也會變多。

  曾經先後四次次參與國家乳業標準制定的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執行副會長魏榮祿也表示説,在現有標準下生産的常溫奶,由於存在有害菌,顯然不安全。如果存在有害菌的話,它的代謝物是有害的。有害菌代謝物只通過殺菌是消除不了的。所以它對人體的安全是有害的,細菌數越多,安全系數越低。”

  但另外一些專家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乳品安全標準專家組成員孟瑾認為,生乳作為原料乳,消費者不會直接飲用,生産企業使用其生産産品時要經過殺菌等工藝,達到乳製品産品國家標準規定後方可上市銷售。

  各項調查顯示,大多數人們仍無法相信,品質低劣的原料乳經過加工後可以變成品質上乘的乳製品。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