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疫苗”尤有良機 生物産業盛宴如何“下筷”

時間:2013-01-11 11:1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國務院近日下發《生物産業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把生物産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等目標。根據這份規劃,2013至2015年,生物産業産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同時力促形成一批年産值超百億元的企業。到2015年,我國生物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業增加值率顯著提升;生物産業形成特色鮮明的産業發展能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作用顯著增強,在全球産業競爭格局中佔據有利位置。

  規劃中還對生物製造、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農業等分別制定了2015年的年産值目標,僅生物製造産業規劃目標就高達7500億元。

  最可能實現突破的新興領域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生物技術和産業呈現加快發展的態勢,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紛紛對發展生物産業作出部署,作為獲取未來科技經濟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領域。有專家指出,我國生物技術産業發展水準較高,基本上能跟蹤世界生物技術和産業的發展趨勢,是高技術領域與世界技術水準相距較小且最可能實現突破的新興産業。

  我國推動生物技術研發和産業發展已有30多年的歷史,“十一五”以來,國務院批准發佈了《促進生物産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大力推進生物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産業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治療性疫苗與抗體、細胞治療、轉基因作物育種、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診斷試劑、超級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創新産品得到推廣應用。

  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國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基因測序、功能基因組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已有二十余種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上市;農業作物領域,抗蟲棉種植面積已佔棉花種植面積的70%,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和開發達世界先進水準。

  在産業發展方面,基因治療、組織工程、診斷試劑和晶片等醫藥生物領域,産業化項目大幅增加,市場融

  資、外資利用和國際合作取得積極進展,生物産業産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長,2011年實現總産值約2萬億元,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等産業初具規模,出現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和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大品種,我國在生物技術研發、産業培育和市場應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備一定基礎。

  生物服務業躋身七重點領域

  據了解,生物産業嚴格説來分兩類,一類是傳統的生物産業,一類是現代生物産業。農民牧副漁和中醫藥産業就是傳統的生物産業。一般談的生物産業主要是指現代生物産業,現代生物産業裏包括醫藥産業、生物醫學工程等。其中現代生物産業和高精尖技術與老百姓的生活關係更密切。此次規劃從7個方面提到生物産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包含生物醫藥産業、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産業、生物能源及其商業化的發展、生物環保産業、生物服務業,這些都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緊密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與《生物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相比,生物服務産業此番被單獨列為一個重點領域。

  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日前説,生物産業中生物醫藥是重點,不過,此次規劃中的亮點是對生物服務業的闡述。

  李青稱,與生物産業的其他領域相比,生物服務産業更具新興産業的特點,節能降耗、污染小、技術知識密集。在“十一五”之前,生物服務産業剛剛興起,並不成熟,所以《生物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只做簡單提及,而經過這段時間發展,生物服務産業初見規模。

  不過,在現階段,生物服務産業發展不平衡,部分板塊並未成熟。李青解釋,技術外包服務方面,中國臨床試驗的CRO(合同研究組織)已發展多年,國內企業在國際外包市場上有著自己的特色,並造就了一些上市公司,已形成産業化。但其他環節,如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仲介服務是由政府來做,而市場化的企業才剛剛起步。

  在企業看來,規劃之下,需要更多支援政策的出臺。某知名生物服務企業的高管表示,現有的政策都是對整個生物産業制定的,而産業內企業業務類型差別很大,需要細化政策。除了政策,生物服務業行業規則和標準規範的制定,也要提上政府和行業內企業的議程。

  疫苗為重點領域

  未來我國將全面加快生物醫藥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産品品質管理能力,促使2013-2015年生物醫藥産業産值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並推動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藥投放市場和形成一批年産值超百億元的企業,生物技術藥物、化學藥物和中藥等各類藥品都將得到扶持。

  其中,生物制藥,生物疫苗、蛋白多肽藥物和血製品將是扶持重點。規劃明確將優化生物制藥審批程式,並制訂完善生物藥物納入醫保産品目錄的相關政策。此外,一批人類重大疾病相關的基因資源庫、菌株庫、細胞庫、毒株庫個生物藥産業化研發平臺等都將由國家牽頭建立,未來還將建設上述抗體藥物、蛋白多肽藥物和新型疫苗的産業化示範工程。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規劃將疫苗列入“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的首要位置,可見國家對相關産業的重視程度,對疫苗企業來説是一次良機。

  根據規劃,大力開展生物技術藥物創制和産業化的第一步就是促進疫苗升級換代,重點推動新型疫苗(包括治療性疫苗)研發和産業化。加速治療性抗體等蛋白質和多肽藥物的研製和産業化,促進核酸類藥物發展。

  規劃還提到,加快長效注射劑、非注射給藥系統等新型製劑技術及産品的開發。促進血液製品綜合利用水準的升級,支援重組血液製品的研製和産業化。發展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新技術與裝備。支援抗體規模生産、新型生物反應器和佐劑等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生物技術藥物高品質規模化發展。

  數據顯示,2011年生物産業實現總産值約2萬億元,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等産業初具規模,已出現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和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大品種,我國在生物技術研發、産業培育和市場應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備一定基礎。

  對於通用名化藥,未來將圍繞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經和精神性疾病加速化藥創新産業化,其中將重點推進緩釋、靶向、長效等新型製劑的研發。對此國家未來將完善化藥價格形成機制和藥品招標機制,推行藥品原輔料的登記備案管理制度以及建立藥品參比製劑遴選指南目錄。

  此外,生物醫療設備創新也是未來支援重點。規劃表示到2015年生物醫學工程産業年産值將達到4000億元,其中將優先發展高性能醫學影像、放射治療、活體檢驗、體外診斷等醫學裝備發展。

  核心競爭技術的PK

  當前,我國面臨日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挑戰,為保障人口健康、糧食安全和推進節能減排,亟需加快新型藥物、作物新品種、綠色種植技術、生物燃料和生物發電、生物環保技術、生物基産品等開發培育和推廣應用。

  同時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生物産業還存在行業管理機制不健全、市場準入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科研與産業結合不緊密、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具有創新活力的小企業群體等突出問題,在發展過程中將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加快推進生物産業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陳永傑告訴記者,“我國的一些技術相對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這次提出的生物産業規劃強調産業的規模要擴大、領域要擴展,技術要發展,特別是核心競爭技術要加強。”(記者 張運清)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