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行業成為公民資訊洩露重災區

時間:2012-12-19 09:03   來源:工人日報

  越來越多的因快遞單洩露引發的案件提醒有關部門,務必提高預防和打擊措施,謹防繼手機、車輛、商品房買賣領域之後,快遞行業成為新的公民資訊洩露“重災區”

  【觀點】你的快遞個人資訊被販賣了嗎?

  當你興致勃勃在網上掃貨的時候恐怕不會想到,填在快遞單上的地址、電話、單號等資訊可能已經在網上被公開叫賣。

  日前,媒體關於“快遞公司員工私下買賣單號”的報道引起熱議。暗訪中,某快遞公司的員工稱,“我這裡的快遞單太多了,一個月幾萬張應該沒問題”。洩露快遞單號資訊,涉及申通、圓通、中通、順豐等多家公司。據估算,每天有幾十萬人的個人資訊被販賣。

  目前,網上出現了多個專門交易快遞單號的網站,例如“淘單114”、“淘鋪發”、“淘單網”、“單號吧”等,每個單號都被明碼標價,“批發價”最低四角,已成為一種“地下産業”。

  為什麼會出現快遞單號被私下買賣的現象?

  時下,網購成為不少年輕人購物的主要方式,而有些網店為了博取用戶的信任度,則通過私下購買快遞單號來“刷信譽”——通過虛假的交易量把賣家的信用評級刷到“鑽石級”,吸引消費者購買自家的商品。

  除了“刷鑽”外,單號資訊獲得者還可以對客戶進行“廣告轟炸”。有過網購經歷的消費者,會時常接到騷擾電話——各種産品推廣資訊和商家促銷資訊。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些資訊偽造面單,將“快遞物品”偷梁換柱,比如消費者購買的手機,到貨時卻變成了磚頭。

  更可怕的是,網購手機遭詐騙、假冒快遞員入室搶劫女子並割喉……近期,這些由於快遞洩露個人資訊而引發的惡性事件屢屢發生。

  專家指出,越來越多的因快遞單洩露引發的案件提醒有關部門,務必提高預防和打擊措施,謹防繼手機、車輛、商品房買賣領域之後,快遞行業成為新的公民資訊洩露“重災區”。

  對於快遞單號私下買賣的行為,有法律界專家表示,對寄遞企業及從業人員非法洩露用戶使用郵政服務或快遞服務資訊查證屬實的,要依照《郵政法》第七十六條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法律責任。例如今年10月,快遞員吳某就因出售3萬多條客戶資訊,獲利1.2萬元,被北京市昌平區檢察院批准逮捕。郵政部門也有相關法規,但在處罰明細上暫無明確規定,一般根據事情具體情況進行處罰。

  有專家指出,相關行業的法律法規滯後是導致資訊洩露的重要原因。“法律對判定資訊洩露的依據及如何追究、企業內部資訊管理的細則沒有做詳細的規定;政府及相關法律法規對物流企業在申請經營權時沒有具體的資訊安全及保密的要求。再加上管理部門監管力度不夠,資訊管理只能靠企業自覺。”

  部分快遞公司的快遞員表示,快遞運單需要經過電商、收件員、分揀錄入等多個環節,很難防範是哪個環節將資訊洩露了出去。

  業內人士坦言,目前除了16家規模以上的快遞企業有較好監管能力以外,其他快遞企業要想自行監管實在比較困難。

  有關專家認為,監管部門監管不力的原因在於沒有明確各個部門的監管責任,打擊必須雙管齊下:一方面,淘寶等網購平臺要加大對“刷鑽”行為的打擊和監管,從源頭上杜絕這種買快遞單號的需求。另一方面,應該建立規範的行業標準,明確有關部門的管理責任,加大有關部門的監管力度。

  同時,快遞公司應明確自身的民事責任,如果屬下快遞員洩露他人資訊造成了損失,對外方面,公司應依法進行賠償;對內方面,快遞公司也應該向員工追責,並進行法制教育和處罰。

  據了解,個人資訊洩露主要集中在幾傢俬營的快遞公司上,而國有的中國郵政EMS則少客戶資訊被洩露,原因是他們有一套嚴格的“防泄”措施:

  一是特快專遞詳情單管控,從公司總部到各地市基層攬投站,按屬地區域分配號碼段,按客戶需求從下至上申請領用,領用過程嚴格審批登記。攬投終端處理執行交接驗收、勾挑核對、平衡合攏制度。交接驗收無誤的詳情單指定專人負責整理歸檔保存,存檔到期銷毀。

  二是資訊管控,資訊錄入專人負責,按不同的業務種類在不同的模組上錄入客戶資訊,按管理人員的管理層級開放資訊系統操作許可權,確保不能同時調出客戶資訊。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防泄”的相關法規和措施正在密集出臺。

  近日,國家郵政局下發了《關於嚴密防範寄遞企業及從業人員非法洩露用戶使用郵政服務或快遞服務資訊的通知》,要求各地郵政管理局迅速督促寄遞企業認真開展自查,對企業採集用戶資訊的每個環節、每個崗位、每個人員要逐一排查,發現漏洞與隱患要及時整改。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也正在公開徵求意見,成稿有望今年底前出臺,洩露用戶資訊的快遞企業或會被處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