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秋糧生産潛力很大:標準化改造普通耕地

時間:2012-10-10 09:26   來源:新華網

  特寫:玉米地裏“數”産量 又是一個豐收年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28日,記者跟隨農業專家組來到山東省德州市陵縣,對玉米進行測産。

  “今天要測的是陵縣整建制糧食高産創建的15萬畝核心示範區。”陵縣副縣長張登福介紹,“按照往年經驗,示範區玉米畝産要比全縣均産高出100公斤左右。”

  上午9時許,30余名專家分成10個組,分頭前往陵縣的三個鄉鎮,每組要測20個地塊。記者跟隨專家組組長、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春慶教授,在東鋒李村周邊進行測産。

  “我們要測出樣本點的行距和株距,計算出畝株數;再用畝株數乘以穗粒數和品種的千粒重,得出這畝地的理論産量。”在前往玉米地的途中,張教授介紹,“理論産量打個八五折,才是測産數據。”

  “為什麼要打折?”記者問。

  “八五折是一個經驗常數。”張教授笑著解釋,“理論産量往往偏高,實際産量只有理論産量的85%。”

  來到玉米地,張教授和他的助手們拿出卷尺、計算器和小本子,開始測量。測完行距,張教授帶著助手們往地中間走。他説:“靠地頭的玉米有邊緣優勢,佔的營養面積大,玉米棒子也大,數據不可靠。”

  往地裏走了三四米,測産組測出了株距,然後開始“數玉米”,即數出每個玉米穗上有多少排玉米粒,每排有多少粒。沒多久,20個玉米穗就數完了,專家們轉向另外一個地塊。

  上午11點多,張教授小組測完20個地塊,他們的白大褂上已經被玉米染得斑斑駁駁。專家們陸續回到縣城,開始計算測産結果。

  在等待結果的過程中,張登福告訴記者,雖然今年7月底8月初的大雨讓陵縣2萬多畝玉米受澇減産,但是沒澇的地大多增産。另外,今年陵縣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3.5萬畝,總量達到97萬畝。

  臨近下午1點,統計結果出爐:根據200個點的測量,陵縣示範區的測産數據為每畝722.07公斤。拿到結果,張登福樂呵呵地説:“比去年的實際産量多了6公斤,又是一個豐收年。”

  “722公斤的産量不算太高,但是比普通耕地還是高很多。”張慶春教授對記者説,“普通耕地如果進行標準化改造,引入高産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完全可以達到示範田的産量。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的秋糧生産還有很多潛力可挖。”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