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企業上半年或集體虧損 供需矛盾加劇是主因

時間:2012-08-22 11:04   來源:工人日報

  本報記者 許之豐 攝

  波羅的海幹散貨綜合運價指數(BDI)連續下挫29日,累跌448點,降幅為38.5%。于8月17日報收于714點,距今年2月BDI創下647點的歷史最低記錄僅有一步之遙。

  據了解,BDI指數是散裝原物料的運費指數,散裝船運以運輸鋼材、紙漿、穀物、煤、礦砂、磷礦石、鋁礬土等民生物資及工業原料為主。因此,散裝航運業營運狀況與全球經濟景氣榮枯、原物料行情高低息息相關。故波羅的海指數可視為經濟領先指標。

  航運企業上半年或集體虧損

  日前,中國遠洋宣佈,預計上半年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比去年同期增加虧損50%以上。

  包括中國遠洋在內,航運上市公司或將集體陷入虧損“滑鐵盧”。而此前,*ST長油、長航鳳凰也宣佈今年上半年業績預虧。

  *ST長油預計,2012年1-6月,公司累計凈利潤可能會出現虧損。市場分析,公司或將面臨退市風險。

  長航鳳凰披露,今年上半年,公司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虧損4.4億~4.55億元。該公司指出,報告期,國際幹散貨市場指數BDI在低谷徘徊。此外,國內航運市場低迷、運能過剩、江海運輸需求不旺、運價下滑等因素也導致公司業績虧損。

  據統計,我國12家航運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共虧損50.2億元,而去年同期僅虧損2.8億元。

  受上半年業績預虧影響,7月30日,中國遠洋收盤價4.20元,下跌4.55%;*ST長油收盤價1.31元,下跌5.07%;長航鳳凰收盤價2.15元,下跌9.66%。

  招商證券發佈研報指出,8月8日BDI指數收報836點,太平洋市場上中國需求放緩,導致澳洲貨盤減少,伴隨市場運力過剩而使運價無起色。巴拿馬型船市場受美國乾旱及中國煤價下跌影響,兩大洋的市場運價均下行。

  集裝箱市場旺季仍未出現,運價小幅下跌。在歐洲航線上,受歐債危機影響,信心不振,進而影響進口需求。由於部分船公司宣佈于8月1日推漲運價,導致訂艙均價有所上升。美線需求雖然仍未顯現旺季狀態,但是總體穩定,艙位利用率為90%左右,運價小幅下跌。

  長江證券航運業分析師韓軼超表示:“上述三家上市公司的中報尚未經最終審計,但是航運業集體虧損已經成為定局。部分上市公司持續虧損,或將被列入ST之列。為扭轉虧損局面,針對集裝箱市場,航運上市公司紛紛通過提升亞洲或歐洲航線的價格,但是效果不明顯。”

  經濟環境惡化 , 供需矛盾加劇

  對於上半年業績虧損原因,中國遠洋有關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疲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航運市場運力過剩,供求失衡的矛盾沒有改善。特別是幹散貨航運市場運價持續低迷,而燃油等相關成本高企,均導致公司上半年業績虧損。”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仲介紹説,目前航運業呈現“需求放緩、運力過剩、成本上漲、運價下降、虧損擴大”的總體態勢。

  同時,我國港口生産增長速度有所趨緩。今年前4個月,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0.9億噸,同比增長7.5%,增速同比放慢7.5個百分點;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417萬標箱,同比增長8.4%,增速同比放慢5.6個百分點。

  “港口貨物吞吐量是衡量航運業景氣狀況的重要指標。”交通運輸部一位專家認為,今年以來,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速放緩,既表明航運業低迷,也反映出市場需求疲軟,最終將負面效應傳導到運力價格變化中。

  以煤炭為例。進入4月份以來,秦皇島煤炭發運量同比下降5.3%,為今年以來最大降幅。5月中旬以來,秦皇島錨地船舶已跌破百艘以下,運力需求陷入低潮。在此情況下,秦皇島港至上海的煤炭運價也出現了下滑。

  在需求放緩、運價下滑的背景下,新增船舶卻保持高位,導致運力供需矛盾加劇,航運業更是雪上加霜。

  有關分析認為,前幾年國際航運市場炙手可熱,吸引大量資本進入,引發輪番造船熱潮,導致運力增速遠超市場需求。加上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部分原計劃2009年、2010年交付的新船被推遲到2011年及以後交付,加劇了航運市場供需失衡局面。

  據交通運輸部最新統計,截至今年4月初,從事國內沿海運輸的萬噸以上幹散貨船共計1550艘4553萬載重噸,比2011年底凈增50艘266萬載重噸,運力凈增6.2%。

  專家估算,今年全年我國新船運力將首次突破千萬載重噸,增速為24%左右,運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同時,全球貿易延續低迷。根據國際知名海運諮詢機構德魯裏預測,今年全世界海運物流總量將比去年增長8.1%,但船舶承運能力比去年增長12.5%。兩大因素疊加,運價持續低迷難以避免。

  目前,航運業在幹散貨、油輪、國內沿海運輸三個方面都受制于運力過剩,如果下半年國內需求仍沒有大的改善,沿海運輸市場仍將艱難,小型船企將面臨嚴峻生存考驗。

  多措並舉促行業復蘇

  實際上,航運業作為典型週期性産業,具有低谷期屬於正常。但業內人士擔心的是,這段低谷期會持續多長還很難判斷。

  目前,航運業整體仍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國家也予以高度重視。今年3月份發佈的《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對航運進行政策支援,尤其提到了完善財稅金融支援政策。

  何建中表示,政府部門將引導企業推進戰略性重組,支援具有競爭優勢的航運企業,通過重組,真正做大做強;鼓勵支援航運企業與上下游産業的企業之間相互交叉持股,進行戰略投資,或從資本的角度進行多元化重組;考慮按照國際上成熟經驗,在國家層面建立貨載保留制度,大宗戰略物資要給予國輪優先承運權;研究有利於航運業健康發展的稅收政策,學習和借鑒航運強國在稅收管理上的經驗和做法。

  但是,對於稅收制度的政策,有專家表示懷疑:早先的稅制改革試點方案實施後,航運企業普遍反映稅負未減反增。與發達國家和地區航運業只徵收企業所得稅相比,我國既徵流轉稅又徵企業所得稅,航運企業的稅負較重。

  “相對國外航運企業而言,我國航運企業稅負較重。比如國外的很多航運企業不用繳納營業稅,所得稅也微乎其微,而這兩種稅種國內的航運企業都要繳納,根本無法與國際大的航運公司在同一層面競爭。”大連海事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斌指出,建議參照航運發達國家的做法,對航運企業實行優惠稅制,由目前的所得制向“噸稅制”轉變,取消或降低航運企業營業稅。

  除了依賴國家在稅收等政策上的扶持,航運企業自身也應注意把握市場規模,優化産業結構;加強與大貨主、大客戶合作,形成互利共贏的戰略,從管理理念、經營策略上加強與航運上下游産業的大企業、大客戶合作,尋找海運貿易新興市場。

  “此外,要強化企業內部管理,特別是成本管理和市場經營管理。形成企業成本效益價值鏈,建立良性迴圈、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業內專家指出。

  中海集團副總黃小文也認為:“航運企業應該根據市場供需加快船隊結構的調整,適應大型化、低碳化的需要,加快處置高耗油、高成本的老舊船,研究開發新船型,並適時發展LNG船、汽車船等非傳統領域的船隊。”

  此外,劉斌還建議,國家可以在更大層面上推動航運業的重組,比如推進航運、港口、物流,甚至鋼鐵企業的縱向整合。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