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産能過剩對工業的拖累

時間:2012-08-02 08:47   來源:中國廣播網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經濟之聲評論員楊春陽點評:破解産能過剩對工業的拖累。

  楊春陽:當前,製造業領域、製造業公司和企業面臨著産能過剩的拖累,産品銷售疲軟、庫存增加。其中包括鋼鐵、煤炭、新能源産品、消費類電子産品、白色家電、服裝等等的産能過剩,在工業領域普遍存在。剛剛公佈的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顯示中國經濟進一步受出口疲弱、工廠生産疲弱和固定資産投資疲弱的影響而放緩。

  從市場供求關係和生産的角度看,絕對的産能過剩,只能通過壓縮生産規模、轉移産業佈局、降低産品成本、提升企業效率和産品升級等措施來改變。這些措施並不單是壓縮,而是一種組合策略,其中包含著向前拓展。現在許多國際汽車巨頭采取的就是這種策略。在它們本國,汽車産能早就遠遠過剩,但這個産業的發展沒有停止。他們用資本、用投資這個工具,把國內過剩的産能轉移到全球有需求的市場上,比如他們的産能就轉移到了中國。當中國企業面臨産能過剩的時候,國外公司這種轉移戰略我們能借鑒嗎?政策如何給予支援?在這方面,我們不能猶豫。

  再一個是資金和資本的問題,別以為産能過剩的公司都不需要資本的投入,恰恰相反。現在經濟生活中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産能過剩相遭遇的現象,但産能過剩的領域和公司,資金非常吃緊,包括曾經號稱不缺錢的光伏産業。現在製造業公司普遍感覺受到資金的制約,由於經濟的結構性矛盾,資金在工業製造業領域的收益偏低,流動資金都被高收益、高增值的行業所誘惑,比如像房地産業。

  這些行業的誘惑,讓投入到工業和製造業的資本收益顯得很羞澀。甚至在同一家公司,寧願把資金投入到高增值的虛擬經濟領域,卻盡力壓縮在製造業上的資金投入,這不是個別的現象。市場的導向和政策的導向,應該要為工業、為製造業公司提供更大的舞臺和拓展空間。

  目前的産能過剩,許多還是結構性的。各地在産業上的重復建設、産業趨同,是中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長期現象。在工業強省、工業強市的景願推動下,各地都是在做加法,簡單累積,導致産業趨同、産能過剩。要借當前産能過剩的壓力,加快結構調整,讓中國的工業發展擺脫做加減法的發展模式。最近看到一個消息,説日本各大電子消費産品巨頭新力、松下、東芝等公司,正共同研發新一代智慧電視,過去這些大公司都是各自做各自的新技術和新産品研發。在一個全球産業鏈的時代,共同研發肯定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公司競爭力。

  所以,破解産能過剩的問題,市場的選擇和政策的選擇要相互匹配。像許多地方發展光伏産業,既有市場的實際需要,也是搭上了政策的快車。否則,如此巨大的生産規模和産能,不是簡單的市場需求就能聚集起來的。解決産能過剩也是如此。現在,發達國家都在實施工業振興計劃,優勢工業、優勢製造業的培育,不能總是處在加工貿易的水準。開始時呼啦一下托起一個産業群,吸引了大批農民工,碰到經濟疲軟,嘩的一下把他們擠出去,讓他們回老家,丟給當地政府,這種模式不利於産業的成長,候鳥型的産業和企業,是做不大的。

  從發揮政策優勢看,當前還應該鼓勵産業跨區域整合、鼓勵並購,讓過剩的産能一步一步的優質化,而不是劣質化。全球500種主要工業品,中國有接近一半的産品名列全球第一,但是我們的産業集中度不夠,我們的産業集中度甚至在下降,這非常不利於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産能的規劃和佈局,不利於形成中國工業的比較優勢。同時,光是生産規模的聚集,無法提升中國工業的核心競爭力,還需要技術的聚集、産業的佈局、以及工業管理體制和利益格局的改革創新。

  所以,實施産業轉移、改善資本投入、實現市場與政策相匹配,破解産能過剩,對下一步有效刺激內需、擴大出口,參與全球競爭,都是十分必要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解決産能過剩對實體經濟的拖累,讓工業企業擺脫重負,在下一輪經濟增長中輕鬆上路,再創新一輪中國工業的輝煌。

編輯:米廣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