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産業亟待轉型 三大頑疾待解

時間:2012-06-14 13:24   來源:中國證券報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八屆上海電視節上,電視劇産業如何發展與壯大是各界熱議的話題。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雖然國家文化産業政策紅利不斷釋放,電視劇播出平臺多樣化、受眾需求快速提升、産業投資和規模激增,但目前中國電視劇市場仍是虛假繁榮,泡沫在放大。

  業內人士建議,為擠出泡沫,實現産業良性發展,應促進影視製作公司和播出機構合作,並培育周播劇等新的播出方式,擴大市場規模。

  三大頑疾待解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眾多業內大佬對電視劇産業的評價。一方面宏觀政策支援,使得電視劇産業出現投資熱、製作熱、觀眾熱;另一方面,在繁榮的表像下,産能過剩、題材雷同、成本提高引發的産業深層次危機正在逐漸顯現、放大。

  “據廣電總局統計,每年的電視劇生産量為1.5萬集左右,但只有約8000集能得到播出,其他的片子基本拍完就進了倉庫。能播出的還不一定都能賺到錢。”華策影視副總經理鄧昌明指出,這主要是因為電視劇産業還處於低層次發展階段,上下游從業者整體上比較浮躁。

  據悉,目前已經上市的影視公司已經有5家,向證監會遞交上市材料或已通過初審的影視公司接近20家。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閻建鋼表示,現在的影視製作公司上市似乎變成了一種潮流,如果不上市就感覺自己很落伍。但上市就需要産能、規模,引發的産量競賽導致市場容量井噴,出現系統性過剩。

  閻建鋼透露,2011年全國電視劇總産值不到90億元。而目前,電影、電視劇貌似成了掘金“寶地”,大量熱錢蜂擁而至。“但他們根本不了解電視劇的盤子有多大。”

  在海量的電視劇産品中,總有幾部熱播劇獲得極高的收益,比如去年的《宮》、《步步驚心》等,今年的《甄嬛傳》、《北京愛情故事》等。這種強大的“吸金”效應,讓製作公司前仆後繼跟進,“什麼題材賺錢就拍什麼”成為信條。於是,一部《宮》火了,宮廷穿越劇就扎堆,但粗製濫造、簡單重復使市場競爭水準低下,內容創新乏力,令人堪憂。

  閻建鋼表示,市場更需要的是精品。“檢索近三年的電視劇,所有市場表現好的一定是創新的劇,絕不是跟風的劇。”

  而近兩年,網路視頻加大購劇投入,使得演員片酬、電視劇製作成本急劇攀升。雖然今年以來,電視劇網路版權開始大幅回落,但演員片酬並沒有同步大幅下降。

  “目前明星演員片酬佔到電視劇投資的60%-70%,這極大的影響了製作投入。而人力成本、拍攝設備、場地成本等都在上漲。上游的成本上升了,肯定會傳導到下游,從而影響整個産業鏈。”知名導演李少紅表示。

  制播合作成轉型利器

  在産能過剩和跟風嚴重的形勢下,安徽廣電集團總編室主任肖融表示,影視製作公司和播出機構加強制播合作是中國電視劇産業的必然要求。中國電視劇發展到一定階段,制播雙方在競爭壓力和現實狀況下有強烈的合作願望,製作方希望通過合作減少製作的盲目性,以控制風險,而播出方希望通過合作儘早的掌握優質資源,以控製成本。

  目前,央視以及東方衛視、安徽衛視、江蘇衛視等都在和上游影視公司合作,有參股拍攝製作,也有定制購買。優酷網、愛奇藝等網路視頻網站也開始加入制播合作行列。

  此外,周播劇等新的播出方式也是避免惡性競爭,擴大市場規模的有效手段。有上市計劃的慈文影視董事長馬中駿認為,電視劇總産值不到90個億,與房地産業比,這個産業幾乎不成為産業。目前,影視公司的收益只有版權,但只有版權收入的話,這個産業一定不會有太大的前途。對播出方式進行改變,培育周播劇,能帶動衍生品的開發,使得産業鏈拉長、拉大。“因為時限變長,人們就有關注期待,曝光度就會提升,影響會變大。這對諸如影視拍攝地餐飲和旅遊、影視書籍、紀念品等衍生産品的開發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他解釋道。

  美劇、英劇、日韓劇,其實都有周播劇。周播劇所帶動的相關産業,遠遠不止90億元,甚至可能會産生900億、9000億。(記者 姚軒傑)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