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隔361年 富春山居圖6月1日將在臺合璧亮相

時間:2011-05-31 11: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5月11日,《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赴臺合璧展覽點交啟運儀式在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舉行。作為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這是第一次離館赴境外展覽。圖為浙江省博物館講解員講解《富春山居圖》。中新社發 汪恩民 攝

  中新網5月3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分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館的兩段“富春山居圖”,闊別361年後,明天(6月1日)將在臺北合璧亮相。

  6月1日上午臺北故宮將在故宮晶華舉行“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儀式,臺灣文化總會長劉兆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臺北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廣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百里、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等,將出席開幕儀式。

  當天,媒體將提前見到被分隔361年的“富春山居圖”合璧,6月2日起對外展出。

  2010年,溫家寶在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提到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隱喻兩岸的分合,讓這幅畫聲名大噪。

  被火燒成兩段的右段“剩山圖”,長51.4釐米,目前收藏在浙江博物館,而長達636.9釐米的左段“無用師卷”則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晚年所繪,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所幸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這幅畫,但畫已被燒成兩段。

  黃公望出生在宋度宗鹹淳5年(西元1269年),是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父母早逝,8歲過繼城西小山東麓的黃樂,黃樂當時已90歲還沒有子嗣,就將陸堅更名為黃公望,字子久,後以“大癡”為號。

  根據近人研究,黃公望到了50歲才開始作畫,流傳的畫跡並不多,主要集中在晚年,而“富春山居圖”更被譽為“大癡第一畫”,最具代表性。

  許多評論家認為“富春山居圖”是畫史上最重要的一幅山水手卷,構圖有如一首交響樂章,即便現在構圖已不全,但仍可看到卷首有比較低矮的丘陵遠山,中間跨過一大片水域後,高峰突起,之後又接到一大片村落,錯落在雲霧間。

編輯:劉承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