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美會來京座談 兩岸“八仙”後人敘鄉情憶故人

時間:2012-05-14 11:19   來源:台灣網

  兩岸部分“八仙“後人,攜臺籍著名書法家劉藝所書的“八仙過海”共同合影。(台灣網 王思羽 攝)

  日據時期,臺灣一群有為文人因不滿日人統治,躲避抓兵、徵夫,同時也因心向祖國,尋求真理,陸續輾轉過海來至北平,在北師大等高校以教書為業。眾人雖身處異鄉,但相互幫襯提攜,各自發奮努力,在文學、藝術、教育、音樂、體育等領域多有建樹,其中不乏成就卓著者。諸人為:柯政和、張我軍、洪炎秋、江文也、張深切、郭柏川、張秋海、林朝權,恰合“各顯其能”仙人之數。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們聚在一起,聚餐、談天,憶家鄉、抒感想。他們時而彈琴唱歌、吟詩作畫,時而相顧無言、默默不語,以此排遣心中苦悶,安撫心上傷痕。某日聚會時,因柯政和一句戲言,遂留下“八仙”之美談。1945年,臺灣光復。“八仙”奔相走告,互傳喜訊。之後,他們有的回到家鄉,有的留在大陸,有的到了臺灣又返回大陸。

  台灣網5月13日消息 5月12日下午,兩岸部分“八仙”及當年故舊好友之後人,于“臺灣南美會六十週年北京特展”前夕,匯聚北京臺灣會館,追思歷史,緬懷故人,執手言歡,互敘鄉情,共譜兩岸藝壇新佳話。

  “八仙”後人追憶歷史 述説鄉情

  位列“八仙”之一的郭柏川以其宣紙作油畫的獨創技法享譽兩岸,其女郭為美雖在7、8歲時就隨父母離開北京,卻依然對京城的人和事印象深刻。據她回憶,父親1947年因罹患黑熱病,鼻腔時常大量出血,而被迫辭掉工作。或許是擔心自己來日無多,父親郭柏川此時開始拼命作畫,天壇、故宮、北海……許多重要的畫作均在那時完成。那時家裏經濟狀況不好,父親沒有工作,全家一再搬遷,住在倉庫改成的房子裏,幸得父親眾好友相助,全家得以艱難度日。

  郭為美表示,雖然自己7、8歲時就離開北京,家裏在北京連房子也沒有,但自己對北京的一切依然記憶猶新,不知何時才能與這裡的故人再相見。此次重回北京總算慰藉了自己的懷念之情,只是父親郭柏川本也非常喜愛北京,當年原本打算轉臺養病半年後就回來,可惜始終再沒機緣。

  張秋海之子張洽今年77歲高齡,老人“翻開”70年前的兒時記憶,追憶起自家與另外“七仙”交往、互動的點點滴滴:“八仙”中最年長的柯政和先生是位慈祥、和氣的老者,説話很文氣,也常來家裏走動。他會講人生的道理給孩子聽,送給自己的音樂辭典對自己的音樂啟蒙很有影響。郭柏川先生那時與自家同住一院,總是早出晚歸,辛勤作畫,他總是將畫好的畫作逐一晾在院子裏,請張秋海夫婦評論、指教。郭先生可謂畫如其人,平日開朗、直爽、敢説敢當,畫風也頗為粗獷。江文也先生相貌俊秀,性格開朗,除深諳音樂還精通醫學,閒暇時常替人按摩,療效顯著……

  在張洽看來,“八仙”的範圍或許並非只局限於此特定8人,而是代表著一大批臺灣的有志青年,他們懷著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本著對臺灣家鄉的思念之情,經常聚在一起,派遣心中苦悶,述説思鄉之情。“八仙”的涵蓋與交往範圍很廣,畢竟抱有相同情懷的臺胞精英、仁人志士當時大有人在。

  前輩因緣“牽線”北京、臺南藝術交流

  此次座談會適逢郭柏川所初創的臺灣南美會六十年特展之際,展場正中懸挂的兩幅畫作可謂意義非凡。郭柏川所繪的北京故宮與臺南的孔廟並肩而立,仿佛為北京、臺南構建起兩地藝術交流的橋梁。

  對此,臺灣南美會策展人劉蓉鶯表示,臺南市是臺灣文人、畫家薈萃之處,在臺灣藝壇佔有重要地位。臺灣南美會能在成立60年之際來京設展,可謂因緣際會,仿佛郭柏川先生“牽線”,使北京成為臺灣南美會出島巡展的首站。臺灣南美會已在島內將郭柏川先生的精神發揚了60年,此番來京見證了前輩的努力在北京結出的碩果,聆聽了“八仙”後輩講述的故事,心情無比感動。劉蓉鶯表示,希望將這樣的感動傳播到臺南,若干年後,今天的努力又將創造新的歷史。

  臺灣南美會副理事長王國和指出,兩岸同文同種,均為華夏子孫,能夠借此機會,加強兩岸文化交流、促進互相合作,可謂意義重大。他希望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使中華文化更加繁榮,使兩岸間的交流更頻繁,友誼更牢固。

  據悉,由全國臺聯、臺灣南美會及北京市臺聯共同舉辦的“臺灣南美會六十年北京特展”將於14日開始免費向公眾開放,持續到5月27日結束。這是臺灣臺南市南美會的藝術精品首次大規模在京面向公眾展示。對此,北京市臺聯名譽會長蘇民生表示,臺南是中華文化保存較好的區域,如此優良的文化土壤才會孕育出優秀的藝術家,希望能借此次展覽,讓在京臺胞與北京市民一同充分領略臺南的藝術文化。(記者 王思羽)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