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版臺版《兩岸常用詞典》面世 為彌合語言障礙架橋

時間:2012-09-04 15:31   來源:台灣網

  《兩岸常用詞典》贈書儀式4日在京舉行,教育部、中央臺辦、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相關負責人以及參加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的專家學者出席了贈書儀式(台灣網 李徽 攝)

  台灣網9月4日北京消息 經過兩岸學者歷時兩年的精誠合作和細心編纂,大陸版、臺灣版《兩岸常用詞典》8月在兩岸相繼出版。4日,該書贈書儀式在京舉行。

  “窩心”一詞在兩岸各是什麼釋義,大陸的“馬鈴薯”在臺灣卻叫“花生”……面對兩岸由於多年隔絕産生的用語差異,《兩岸常用詞典》為兩岸民眾在用語方面提供了答疑解惑和深化了解的新橋梁。

  方便兩岸人民的溝通和語文應用,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一直是兩岸語言文字工作者的願望。2009年,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發表的《共同建議》中首次提到“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的提議。借此契機,兩岸自2010年啟動了中華語文工具書合作編纂的工作。此後。大陸方面成立了由辭書編纂、資訊技術、科技名詞對照方面的專家組成的團隊,臺灣方面由中華文化總會負責統籌,用兩年時間編纂《兩岸常用詞典》以應對兩岸民眾的急需。   

  據介紹,兩年來雙方進行了7輪工作會談和多次分組會議。兩岸工作者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努力使兩岸語言差異從求同存異到化異為通,通過詞典編纂平臺,逐步構建起兩岸語言文字的溝通協調機制。

  《兩岸常用詞典》主編李行健認為:這本詞典可以説是適應兩岸關係變化的新形勢而生,不同於以往任何雙語、單語或者方言性詞典。“這是一個民族在分隔半世紀後,描寫、整合兩岸語言文字,為兩岸經濟文化交往服務的獨特的一本工具書。兩岸同修詞典也將成為兩岸語言文字化解歧義、順暢溝通的橋梁,也將促進兩岸文化更深入地交流合作,為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整體競爭力發揮作用。

  今年8月,大陸版、臺灣版《兩岸常用詞典》已相繼出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陸版詞典共收字6400多個,收條目35000多條,全書約280萬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岸版本的詞典封面皆採用了離散多年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的截圖,這樣的異曲同工之妙,更能彰顯詞典兩岸合作成果的潛在寓意。高教社社長蘇雨恒表示:出版社將進一步推廣該工具書的使用, 除了向重點的對臺交流單位、臺資企業推廣,該詞典也將實現在各大實體、網上書店向大眾出售。

  在4日的贈書儀式上,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李衛紅,中臺辦主任助理、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代表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大陸編委會向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贈送大陸版《兩岸常用詞典》,楊渡回贈了臺灣版詞典。

  據悉,下一步兩岸雙方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編纂一部中型語言工具書《中華語文大詞典》,並在之前合作的基礎上編纂《中華科學與技術大詞典》和《兩岸科學與技術常用詞典》。而中華語文知識庫兩岸也將繼續共同建設,不斷完善和豐富。(記者 李徽)

  中臺辦主任助理、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代表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大陸編委會向臺灣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贈送大陸版《兩岸常用詞典》,楊渡回贈了臺灣版詞典。(台灣網 李徽 攝)

  臺灣版與大陸版《兩岸常用詞典》已于8月相繼面世(台灣網 李徽 攝)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