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做的中國夢 《國脈3D紀錄片》的臺灣身影

時間:2013-05-22 16:24   來源:中新網

臺灣人做的中國夢《國脈3D紀錄片》的臺灣身影

  據臺灣東森電視臺網站報道,1月農曆新年前夕,一個攝製組正在南北長寬330米,高28米、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內進行各項拍攝,在這次《國脈3D紀錄片》製作團隊中,有2個人特別引起注意,他們是來自臺灣地區的潘志遠和李逢儒。

  他們分別擔任著是“導演”與“後期技術支援”的重要職位,他們與中央電視臺的近百位的製作人員一起合作,最終共同完成這一部《國脈3D紀錄片》,他們2位工作的態度與最終成果也贏得中央臺內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好評。

  潘志遠的資歷比較特別,他是臺灣出生長大,在臺灣世界新專畢業之後,于1993年前往北京電影學院就讀並取得導演係碩士學位。李逢儒畢業于臺大地理系、臺藝大應媒所碩士,由於2人相識許久加上都對3D影視有著濃厚興趣,所以也一起在2009年投入了3D製作的領域。

  潘志遠回想從去年10月到今年5月,這長達7個月的日子,只能用“吃苦當成吃補”幾個字來形容;潘志遠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北京求學畢業,在兩岸往返也已經超過20年的時間,但是兩岸在專業用語以及技術方面還是有著相當落差。

  舉例來説;在臺灣從事3D製作時,因為資金的不足,導致不能與海外3D製作上所使用的器材或是製作環境相比,在臺灣想從事3D製作,除了需要最基本的“熱情”之外,其他所有的3D製作都必須極度的依賴“人工”、“手工”來進行調整與校準,但是這些方式也為2人打下了極為紮實的功夫基礎。

  反觀大陸,由於近20年來的迅速崛起與急速富裕,各電視臺在進口3D器材設備時是毫不手軟,臺內動輒破百萬、破千萬的3D設備比比皆是;但是由於技術人員受限于器材商的基礎訓練、電視臺每日節目播出的壓力,以及目前3D製作規則不完全具備的處境之下,反而未能將3D做到一個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是令人相當扼腕與可惜之處。

  潘志遠在接受採訪時笑著説,這也道出了其中的辛酸;由於《國脈3D紀錄片》是中央臺3D節目頻道首次邀請境外導演團隊前來協助製作拍攝,在初期就有部分合作的工作人員是抱著“外來的和尚會唸經”、“看你會玩什麼把戲”的心態來旁觀,也讓2人在初期溝通上面臨著一定的困難與需要彼此適應的階段。

  《國脈3D紀錄片》一片長度雖然只有短短的28分鐘,但是製作總經費卻超過1200萬元新台幣,這個費用已經是與一部低成本電影的製作費用相當,也是一般節目製作經費的10-20倍以上。主事者也許出自於擔心或是“再保險”的心態上,中央臺又找了英國的另一組製作團隊一起參與拍攝。但是事實證明,由於國情不同、做事方法不同以及溝通上的先天不良,英國團隊的參與只是讓這次拍攝與製作更加的複雜化,所以後期部分就不再延請英國團隊參與,純粹就由臺灣團隊以及中央臺內工作人員一起合作,最終完成了中央臺第一部大型自製的3D人文歷史影片-《國脈3D紀錄片》。

  3D影像製作對於臺灣本身而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幾年臺灣本身也有過1、2部自製的3D電影上映,甚至李安的3D電影《少年派》也可説是産自臺灣,只是當3D影視製作風潮倏然而止之後,臺灣未來3D影視製作上的發展該何去何從?

  也許這就如同潘志遠所説的:“臺灣3D影視如果想要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大陸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市場與契機。”而想要在大陸3D影視市場內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拿出優秀或是被認可的作品先打入市場,而這次《國脈3D紀錄片》拍攝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加上中央電視臺的這塊老字號招牌,更能讓一般觀眾或是有興趣的業主産生一定的説服力。

  “臺灣不是沒有人才與創意,我們缺的是資金和器材,而兩岸相互的交流與合作,也許將是3D影視産業發展的最佳組合。”潘志遠誠懇的説道。的確,《少年派》的出現只能説是好萊塢帶給臺灣的一項特例,只可能偶爾為之,讓臺灣專業人才見識到好萊塢真正的3D製作的作業方式,但是這並不太可能會成為臺灣3D影視製作上的範本,因為這樣的電影需要鉅額的資金投入以及全球發行市場的回報,這是我們目前所無法達到的環節與目標。

  大陸這幾年在3D影視發展上也走出了一個格局,從《龍門飛甲》、《畫皮》等3D電影的熱映,大陸夾著雄厚資金與內需市場也開創了一個新的觀影局面;要如何凸顯出臺灣3D製作上的強項,最終無非就是靠人才與創意上的發揮,相信結合兩岸各自優勢,3D影視發展或許是一個兩岸可以共同經營、完成的夢想。

  兩岸3D影視産業未來的發展也許會是一場“中國夢”,但這個夢想卻也給臺灣的3D從業人員帶來一個無比的想像空間。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